互聯網醫療產業中(如何把握科學的患者治理方法)
很近針對“互聯網+醫療健康”基于全行業產業鏈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之前六篇文章見文章很后的相關閱讀,這篇文章來繼續講講我對于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理解,講講如何更好地做患者治理?
一、概述
患者治理在醫療健康中始終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無論是傳統醫療機構還是線上互聯網醫療企業大家也都在談論在對患者的治理,但從宏觀角度看,整體上并沒有哪一家把患者治理的很好。

那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是根本就沒有方法把患者管好嗎?
是有方法,但治理性價比低,導致大家不愿意做沒有利益的事情,所以患者管不好?
還是有方法,也有高性價比的治理方法,但不好變現,大家賺不到錢,這個事情無法持續,所以無法把患者管好?
那本文就試圖結合我過往自己的從業經驗,對患者治理做個剖析,找出一種更好的框架,做更對的事情,描述出變現的方式,以及落地的具體方法。
二、供需-供方剖析
如同任何業務一樣,一個業務要想開展還是要從供需來分析,那患者治理這事也不例外。
患者治理的供給方,通常有幾個:
想做患者滿足度的醫院
想做個人品牌的醫生
專做該業務的互聯網醫療企業
從供給方分析一下,醫院的部分
盈利性醫院想多做收入、多盈利,為了這個目的,醫院有動力提高患者滿足度,為了提高患者滿足度,需要對患者做滿足度治理,對患者做滿足度治理需要通過患者治理來實現。
非盈利性醫院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衛生健康責任,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醫療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體現社會公平,推動社會進步。在主要體現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那社會效益如何來具體量化呢?患者滿足度和認可度是重要的反饋標準,因此,非盈利醫院也要做好患者治理。
小結:從醫院的角度,醫院是有做這個事情的動力的,它是會愿意為患者治理付出成本,提供資源供給的。
再從醫生角度來看一下
正常三級醫院的醫生還是比較忙碌的,除了常規的醫務工作外,還有個人晉級、提升、再教育的壓力。在這種基本背景下,除非是醫院績效強烈要求,很少有醫生能夠有動力和余力去做患者治理。
基礎醫院(縣鄉村級的一二級醫院)的醫生時間可能是有的了,但綜合來看,有主動意識和意愿來做患者治理的更少。
小結:從醫生的角度,醫生有意愿卻沒動力做這個事情,多少醫院的隨訪系統只是個擺設,并沒有被一線醫生真正用起來。
再從互聯網醫療企業來看
互聯網醫療企業肯定是有意愿和動力做這個事情,院內的事情切不進去或者不想去做(如:醫院信息化部分),院外的事情比較符合互聯網特點——地理位置的分散,患者時間的分散,打破空間時間距離,能把患者管起來,再賺到錢,是大部分從事患者治理的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想法。
小結:互聯網醫療企業想做,有足夠動力做,也是當下患者治理的主力軍。
三、供需-需方剖析
接下來對需方做個剖析:
什么樣的患者需要被治理,一定是長期的、慢性的患者,我們按照:
橫軸:患者疾病停止治理后患者不適的反應時長
縱軸:患者行為需要被改變的程度
具體用例子解釋一下:
橫軸左上方的“近視”,患者停止介入治理后會立即發作,也就是把眼鏡摘掉后會馬上看不見。
橫軸左下方的“骨質疏松”,患者停止運動和飲食治理后,也會在很久后才能感受到疾病到來的不適。
縱軸很左方的“過敏”,患者行為被改變的程度很稍微,只需要辨識出自己的過敏原,離開自己過敏原即可。
縱軸很右方的“成癮性疾病”,患者行為則需要被劇烈改變,如止痛藥依靠癥等,需要患者做出巨大的行為改變。
四、更好的框架
1. 圈定人群
還是先來圈定要治理的患者,按所患疾病來作為選擇維度,從上圖中橫縱兩軸的標準來選擇。
治療依靠高的疾病,基本跟治理關系不大,通過治療介入即可解決問題。
延遲發作的疾病,又會因為患者不適來得太晚,導致患者會疏忽對行為的管控。
基于上面的原則,圈定優先級依次是:
行為依靠高+即刻發作
行為依靠低+延遲發作
治療依靠低+延遲發作
治療醫療高+即刻發作
2. 搭好架子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