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市場發展概述:市場寒意不斷 新方向春欲來
1.1.1. 回顧整體:行業兩級分化明顯
2021 年,互聯網金融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具體而言:從 2021 年到 2021 的 5 年間,“互聯網金融”每年都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但在 2021 年,互聯網金融卻“缺席”當年 的政府工作報告。梳理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互聯網金融的表述,措辭分別從健康發展、異軍 突起、規范發展到高度警惕風險,再到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顯示出互聯網金融行業經歷了 從快速發展到規范整治的過程。2021 年為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的冬天毫不為過,2021 年政府 工作報告沒有直接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表述,但報告中“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加強普 惠金融服務、壯大數字經濟”等表述,同樣給寒冬之下的互聯網金融新方向:充分利用人工智 能技術、大數據等優勢,面向普惠群體實施便利的互聯網類的金融服務,做到支持實體產業 發展,加強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這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互聯網金融領 域的應有之義,也是互聯網金融今后發展的方向。
而另一個現象,則是在資產新規以及正規金融機構的引領下,我國的個人財富治理行業 正快速發展。2021 年,不同類型的互聯網財富治理機構以及平臺不斷崛起,傳統財富治理機 構無論是證券、基金、第三方理財公司積極拓展線上和線下渠道,財富治理行業正改變銀行 渠道一家獨大的局面。2021 年 10 月,公募基金投顧業務正式實施,而在第二批該項業務的 試點機構中,三家公司騰安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珠海盈米基金銷售有限公司、螞蟻(杭州)基金 銷售有限公司均為互聯網基金銷售公司,互聯網金融融合財富治理業務成為了行業新突破點。 究其原因,第一是因為 2021 年是資管新規轉型過渡期實施的第一年,財富治理的供給端--不 同類別的金融機構均謀求業務轉型,順應資管新規的要求;其次,正規的財富治理機構發行 的標準化、凈值化產品逐漸被投資者所接受,在破“剛兌”的監管要求下,非標產品、資金池類、 P2P 以及龐氏化互金理財產品的風險、違約事件令投資者在財富治理方面更加成熟和理性, 正規財富治理機構結合互聯網金融思維拓展業務并發展壯大將成為 2020 年以及未來的主流 趨勢。兩極分化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冬去春欲來。
1.1.2. 政策梳理:一脈相承 指明方向
2021 年,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政策發布與實施,保持了與前幾年的一脈相承。監管部門始 終堅持“審慎、嚴謹”的總態度,在當前金融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更加規范且具體。首先,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對于那些影響范圍大、具有 創新特性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監管部門嚴守行業底線,諸如在大數據違法和 APP 盜取個人信 息安全方面,2021 年治理治理升級并嚴加防范;其次,在區塊鏈、P2P 借貸、互聯網保險等 具體領域和業務層面,監管為不斷細化治理,對政策以及制度不斷進行調整并征求意見,促 進市場健康發展;很后,金融科技上升為國家重要戰略,2021 年《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 劃(2021—2021 年)》的頒布,為我國互聯網金融乃至有關行業指明方向并統籌未來規劃。
1.1.3. 資本市場:股價大跌 資產賤賣
互聯網金融企業在 2021 年資本市場的表現可謂慘淡。從 數量來看,2021 年全年互 聯網金融企業僅有 2 家成功在海外 ,分別為 2021 年 5 月 的上海嘉銀金融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你我貸母公司)和 2021 年 8 月 玖富普惠的集團公司(玖富數科)。相比于 2021 年的 7 家和 2021 年的 10 余家,2021 年互金企業海外 可謂創歷史新低。除了 進程 變緩、 數量減少之外,在 2021 年全年,除了玖富之外,統計在內的所有的互金家 公 司的股價均跌破發行價。
除了互金企業在海外直接 外,幾年前國內 公司紛紛布局網貸業務,資本市場很 為典型案例就是曾經的多倫股份,2020 年公司公布整體轉型互聯網金融將證券更名為“匹凸 匹”(諧音 P2P), 公司與互金企業經過短暫的甜蜜期后,從 2021 年開始,不少 公司 逐漸撇清與網貸平臺的關系,或是拋售或是清退,有的企業甚至是賤賣互金資產。紅星美凱 龍、*ST 運盛、盛達礦業、東方金鈺、天源迪科、高鴻股份等公司紛紛對 P2P 業務進行了剝 離。2021 年,這一進程更是加速,大連控股、寶鷹股份兩家 公司公布剝離互金資產,2021 年 12 月,奧馬電器擬 2 元轉讓中融金 100%股權,熊貓金控 1 元甩賣熊貓資本的全部股權, 2 家 公司對互金資產的賤賣也彰顯資本市場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態度,行業的危機正在 蔓延,改弦更張的時代就要到來。
1.2. 行業變革:轉型正進行 改弦當更張
1.2.1. 變革趨勢一:網貸行業加速取締后轉型方向明確
從2021年1月175號文提出堅持以退出P2P為主要工作方向開始,網貸行業拉開了2021 年以“清退”為要害詞的序幕。到了 2021 年年末,各地監管部門、地方互聯網金融協會積極響 應,推動轄內網貸機構風險處置工作,其中湖南、山東、重慶、河南、四川、河北、甘肅、 山西等多個省市發布公告,轄區內沒有一家機構完全合規并通過驗收,取締轄區內所有網貸 平臺,對轄區內的網貸平臺實施“一刀切”式清退。
網貸行業的生存走到了重要關口。2021 年,不少網貸平臺用實際行動進行轉型,政策也 支持資質良好、股東實力較強的企業轉型突破。2021 年 7 月,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明確指出:“對于少數在資本金和專業治理能力等方面具備條件的機構,答應并鼓勵其申 請改制為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021 年 11 月,互聯網整治小組和網貸整治小 組聯合下發《關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為行業給與 了多一條道路選擇。根據統計,不少頭部有實力的公司已經儲備了豐富的業務牌照,變革之 路順理成章。
1.2.2. 變革趨勢二:國內互聯網巨頭布局海外金融市場
2021 年,國內互聯網巨頭 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的說法逐漸淡化,而前幾 年被熱議的新興互聯網攪局者 TMD(頭條、美團、滴滴)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從互聯網公司 總市值來看,由于今日頭條和滴滴目前仍未 ,市值采用 2020 年 1 月份發布的《2021 胡 潤中國 500 強民營企業》中的數值??梢钥闯觯⒗锇桶秃万v訊保持較高市值,美團則超越 京東成為第三,而拼多多超越百度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因此,未來的互聯網企業,可以分成 以阿里和騰訊的頭部 AT,以及美團、頭條和拼多多 MTP 三家為主的新勢力。從 BATJ、TMD 變為 AT、MTP 就是一種明顯的變革趨勢。
相比于 2021-2021 年在金融領域的大布局,2021 年互聯網公司在金融業務保持了相對 謹慎的態度,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約束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 2021 年以來騰訊、阿里、京東 等企業紛紛調整內部架構,互聯網企業從原先粗放治理轉型到精細化治理。從國內到國外, 互聯網公司在國際金融科技領域的積極布局是 2021 年亮眼的變化。尤其是騰訊和阿里,持續 加大海外金融科技的投資并購力度,在新興市場諸如印度,僅騰訊和阿里 2 家就投資入股了 十幾家不同類型的金融企業。百度則注重 B 端的 AI 以及 AR 技術投資,美團、拼多多和百度 雖然投資有限,但也積極布局在線支付以及零售領域。國內互聯網企業投資風向的變化,成 為了互聯網金融行業 2021 年另一個重要的變革趨勢。
1.2.3. 變革趨勢三:場景與存量的 2.0 拓展時代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和 Quest mobile 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 2021 年 6 月,中 國手機網民數量為 8.46 億,增速已經從幾年前的 30%下降到目前的 3.68%。同樣的中國移動 互聯網月活躍用戶也呈現出陡降的趨勢,截止到 2021 年 9 月,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為 11.33 億,2021 年 1-9 月用戶僅增長了 238 萬,而去年同期的增長數量是 4607 萬,中國移 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增長率僅為個位數的 1.3%。行業新用戶、新客戶的增量 1.0 時代走到了 盡頭。
同時,互聯網獲客成本也不斷增加,無論是電商阿里巴巴、京東還是拼多多,還是證券 公司、三方財富公司,互聯網的獲客成本都呈現出增加局面。當面對增量減速與獲客成本增 加的剪刀差,做好場景應用與深挖存量客戶成為 2021 年行業當中部分公司新的選擇。
從場景應用來看,京東 Plus 會員與金融業務深度合作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場景化應用比較 典型的案例。根據京東公布的 PLUS 會員用戶畫像,截至 2021 年 11 月,京東 PLUS 會員的 規模超過了 1500 萬,35 歲以下的年輕會員占 65%,近 60%的會員居住在一二線城市,會員 中 89%是本科及以上的高學歷人群,會員中的忠誠型用戶占比達 98%。因此,京東 PLUS 會 員天然就是優質的金融客戶資源,銀行信用卡部門積極開展與京東聯合營銷服務,諸如中信 銀行與京東金融推出的京東 PLUS 聯名卡,分為金卡和白金卡兩種,金卡額度一般在 1 萬—5 萬元之間,白金卡的額度在 5 萬以上,聯名卡可以免費續期 PLUS 會員,使得金融場景與會 員服務深度綁定。
從深挖存量來看,手握數量龐大客戶資源的智能手機商 2021 年紛紛看到了存量市場的 金融商機,互聯網金融的實踐逐漸從軟件 APP 端走向了硬件制造商端。2020 年 2 月,OPPO 和 Vivo 聯手收購重慶市九龍坡區隆攜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為 OPPO 和 Vivo 布局互聯網 金融領域再次增加了籌碼。我們相信,在面對新增流量減少以及獲客成本增加的大環境下, 豐富的場景應用合和深挖存量客戶的時代即將來臨。
1.3. 2021 年全球互聯網金融行業:浪潮退去 回歸價值
1.3.1. 海外市場數字貨幣:冰與火之歌
(1)、比特幣地位日益鞏固
2021 年是比特幣誕生的第 11 年,相比于 2021 年比特幣的大起大落,2021 年全年比特 幣運行穩健,IOC 龍頭地位日益鞏固。
2021 年,比特幣全年的交易量超過 2021 年和 2021 年兩年的總和。2021 年,比特幣僅 有約 0.87 萬億美元的交易量,2021 年翻了一倍為 2.2 萬億美元,到了 2021 年,比特幣全年 的交易量比 2021 和 2021 兩年綜合還要多 1 倍,交易量為 6.1 萬億美元,這也側面應證了比 特幣的地位日益鞏固。
(2)、 Facebook 的 Libra 前途未卜
2021 年 6 月 18 日,有 27 億用戶的全球社交媒體巨頭 Facebook 發布了數字貨幣項目“天 秤座計劃”(Project Libra)的白皮書,打算建立一套全球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體系。Libra Association(天秤座成員)初始的組成成員可謂陣容強大,其中包括區塊鏈行業的佼佼者: Coinbase、BisonTrails、Xapo、Anchorage;知名電商企業:Ebay、Farfetch;支付領域的 巨頭:Visa、PayPal、萬事達;網約車行業的領頭羊:Uber 和 Lyft 等 28 個企業組成。然而, 承載著 Facebook 巨大野心的 Libra 發行之路異常坎坷。自白皮書發布以來,Libra 就遭到了 美國、法國等多個國家的質疑甚至是抵制。此外,在監管部門的壓力下,多家巨頭公布退出 該項目,截止到 2021 年 11 月,已經有 6 家企業退出,初始成員僅剩下 22 家。關于 Facebook 未來如何發展?2020 年 1 月,Facebook 的 CEO 扎克伯格發布了未來十年愿景規劃,但只 字不提 Libra,各國對于這種由私人企業主導的、無法定權利的數字貨幣幾乎均持否定態度, 轉而研究央行主導的貨幣。2021 年 12 月,歐美日等多國央行表態研究探索“央行數字貨幣”, 這從側面印證了數字貨幣是確定的時代潮流,新互聯網金融模式已經來臨。
1.3.2. 海外互聯網金融機構呈現出的三特征
2021 年,海外互聯網金融機構呈現出三個主要的明顯特征:
(1)、免費化
從 2021 年下半年開始,海外眾多互聯網以及在線金融機構開啟了新一輪的競爭和比拼。 其中第一個特征,就是交易免費化趨勢。從 2021 年 10 月開始,海外眾多 Broker(經紀商) 紛紛提出了免傭金政策,而 2021 年,毫無疑問是全面免費的新時代。
(2)、并購化
當免費化成為海外互聯網金融機構業務生態布局的第一步后,強者恒強,超級航母概念 也同樣適用,并購化就為第二個主要特征。2021 年 11 月 26 日,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 斥資 260 億美元收購亞美利(TD Ameritrade);2021 年 11 月 28 日,根據 FoxNews 消息稱,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欲收購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和億創理財 (E-Trade)的股 權。海外金融機構的并購化趨勢與國內券商如出一轍,都在向超級航母金融機構靠攏。
(3)、創新化
創新一直是金融機構吸引新老客戶的重要手段,在經歷了免費化和并購化之后,市場競 爭日益激烈,為了保持對新客戶的吸引力以及讓更多的老客戶參與交易,不斷創新成為海外 金融機構必須做的事情。以在線免費券商 Robinhood 為例子,在其官網的 Blog 介紹當中, 我們可以看到 2021 年 12 月,Robinhood 上線了 Fractional Shares(零星股交易服務), DRIP (Dividend Reinvestment Plan 股息再投資計劃), and Recurring Investments(定投服務) 三項創新服務內容。
1.3.3. 海外金融科技市場:技術從投資到應用
2021 年,金融科技已從新潮的概念變為人人皆知的一個行業。根據零壹智庫的數據顯示, 2021 年全球金融科技領域共有 1212 筆項目獲得總計 3831 億元的融資。2021 年融資規模出 現小幅下滑,但融資數量仍處于較高水平。全球金融科技進入從投資到應用的新賽道,人工智能、人臉支付以及智能相關的業務受到海外市場的認可。
海外眾多的互聯網企業也逐漸意識到金融科技的應用價值,尤其是 FAMGA(Facebook、 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五家互聯網公司,簡稱“FAMGA”)紛紛開啟了 AI 人工智能收購與 投資的熱潮。在 FAMGA 中,蘋果在 AI 人工智能領域的收購高居榜首,自 2021 年以來,蘋 果共進行了 20 項 AI 收購,其次是谷歌完成了 14 項收購,微軟完成了 10 項收購。除了 FAMGA 等互聯網企業積極布局金融科技之外,實體企業也關注金融科技的融合,美國新能源汽車制 造商特斯拉在 2021 年積極投身金融科技領域。2021 年 9 月,特斯拉在官網上線智能保險(線 上保險)業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特斯拉擁有所有司機行為和車輛技術性能的實時數 據,包括攝像頭記錄和傳感器讀數,因此它可以正確估計事故的風險和維修的成本。還有一 個原因,那就是作為一家顛覆傳統行業的科技創新公司,特斯拉敏覺得切入金融科技,契合 了當前的時代精神。截止到 2020 年 2 月 12 日,特斯拉的市值達 1383 億美元,成為了僅次 于豐田的全球市值第二高的汽車企業。
2.1. 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化模式:探索前進 場景應用豐富
2.1.1. 互聯網信用:灰色地帶后的嚴監管
(1)、互聯網個人征信行業:悲喜交加的 2021 年
第一,2021 年,我國第一家也是目前優選一家個人征信業務公司:百行征信正式成立營 業。數據顯示,2021 年 10 月,百行征信拓展機構數突破 1200 家,其中,750 家機構已與百 行征信簽訂信息共享協議,500 家機構已開發 API 接口,并分步驟實施系統接入。百行征信 個人征信系統,已收錄自然人信息主體數突破 1 億人,信貸賬戶數超過 1.2 億個,向市場推 出個人信用報告、尤其關注名單和信息核實核驗三款產品。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征信市場 發展空間巨大,個人征信業務前途無限。
第二,百行征信是八家發起設立的征信機構在 2021 年經歷了多事春秋,部分征信機構自 身由于無法從事個人征信業務從而轉向 B 端征信甚至是灰色產業。
總結互聯網個人征信機構的 2021 年,“悲喜交加”無疑是很佳的形容詞。伴隨著騰信、螞 蟻、平安三家機構拒絕向百行征信接入數據以及考拉征信、鵬元征信涉及灰色產業,互聯網 企業從合作再次走向了信用生態的閉環,個人征信背后的利益市場開始出現矛盾與分歧。個 人征信未來如何發展演繹,成為互聯網金融 2020 年甚至未來 5 年需
要重點關注的領域。
(2)、大數據行業:制定規范、重拳治理違法行為
全球大數據的發展仍處于活躍階段,根據國際權威機構 Statista 的統計猜測,全球數據 量在 2020 年有望達到 50ZB(十萬億億字節),2020 年全球大數據市場的收入規模將達到 560 億美元。
隨著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智能手機 APP 數量成倍的增加以及用戶隱私意識相對匱乏, 大數據泄露、信息安全等問題層出不窮,全球各國紛紛開始關注個人信息以及數據安全問題。 中國在 2021 年開啟了大數據行業的監管,行業面臨自誕生以來很艱難的時刻。截至 2021 年11 月,警方共立案偵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 29 起,抓獲犯罪嫌疑人 288 人,繳獲公民個 人信息 4.68 億余條,涉案金額近億元。除了加大對大數據違法行為的處罰,國內更是推出一 系列數據隱私安全相關的征求意見以及制度,數據安全方面的立法進程明顯加快。2021 年 1 月 23 日,中心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 APP 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決定自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在全國范圍組 織開展 APP 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中國對大數據安全的整治力度和決心全球 首屈一指。
雖然 2021 年大數據安全相關制度密集發布,但從法律法規分布來看,我國的數據安全法 律法規分布在各個部門中和各個制度當中,呈現出缺乏統一的上位法治理。2021 年,十三屆 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中的“條件比較成熟、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包括了《個人信 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經過 2021 年各部門的大力推動以及全社會對數據信息安全意識 的覺醒,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立法時代,將會在 2020 年開啟新的篇章。
2.1.2. 互聯網銀行:“新風口”帶來新時代
從銀行網點排隊叫號辦理業務到 ATM、無人網點和智能服務機時代,從柜員人工服務到 電話銀行、
手機 APP 自助服務,在互聯網金融的浪潮下,銀行這只“大象”,始終是 IT 化、信 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執行者。進入 2021 年,銀行以“大象轉身”的姿態全面融入金融科技 生態圈,虛擬銀行、APP 資源、7*24 小時無人智能銀行等嘗試都可能成為互聯網銀行未來的 新風口。
(1)、融合風:金融科技融入銀行生態圈
國內銀行持續加大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2021 年一季度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 2021 年“陀螺”(GYROSCOPE)評價體系評價結果中,披露了各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其 中,平安銀行 2021 年金融科技占總營收比例為 2.98%排名第一,在國有大行中,建設銀行、 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的金融科技占總營收占比較高,分別為 2.17%、2.21%和 2.11%。
各家銀行已經將金融科技融入企業發展的生態圈,金融科技成為企業發展戰略或業務執 行的一部分。在大數據方面,不少銀行已經在精準營銷、風險控制、反洗錢反欺詐等方面做 出了探索;在區塊鏈技術方面,供給鏈金融、票據業務等得到應用;在人工智能方面,賬戶 分析、產品推送、智能 APP 等方面都國內都有實踐;在云計算方面,云端產品和服務降低了 企業成本與能耗,云儲存提高了銀行儲存的效力。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曾表示,優選可能從 根本上改變和顛覆銀行商業模式的只會是科技。
(2)、整合風:銀行業整合 APP 資源
手機銀行 APP 是互聯網銀行很為典型的特征,針對不同業務,銀行有面向普通客戶的手 機銀行 APP,有以電子賬戶展示為主的直銷銀行 APP,有聚焦信貸業務的借貸 APP,有理財 購物或者指定客戶的理財 APP 和校園銀行 APP。然而,不少前期上線的銀行 APP 逐漸出現 營運維護不到位、獲客能力變弱、客戶體驗變差、同質化服務嚴重等情況。因此,整合銀行 APP,成為 2021 年互聯網銀行一個顯著的特征。我們梳理發現,2021 年,各銀行明顯了減 少了 APP 數量,銀行 APP 的整合時代悄然來臨。
金融 APP 備案制又加速了 APP 整合的進程。2021 年 12 月 3 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 召開移動金融 APP 備案治理工作試點啟動會議,首批參與試點的共有 23 家機構,其中就有 來自銀行的 16 家。APP 備案制實施后,發布、治理、維護 APP 都將會納入到備案治理,擁 有數量眾多 APP 的各家銀行,若要完成所有 APP 的備案則需要大量人財物成本,這勢必會 在 2020 年加速各家銀行整合 APP 的決心。
(3)、虛擬風:香港與新加坡虛擬銀行牌照
按照香港金融治理局的定義,所謂的“虛擬銀行”是指主要通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傳送渠道 提供銀行服務的公司,不開設實體分行,但其本質還是銀行,其主要業務仍以存款、貸款和 匯款為主,再附加一部分的代銷理財產品、保險和創新服務。截至 2021 年 12 月,共有 8 家 香港虛擬銀行獲得批準。
香港虛擬銀行很大的特點更易的操作性,香港地區作為金融試驗區,內地勢必成為影響 的主要范圍,內地客戶今后只需要通過虛擬銀行 APP,就可以輕松實現投資、理財、外匯、 股票、保險等操作交易。尤其是港股交易方面,2021 年以來,內地居民前往香港進行在線交 易的人數和交易量持續上升,虛擬銀行正式實施后,內地居民客戶可以利用虛擬銀行開展便 捷的互聯網化銀行操作,這就是虛擬銀行牌照的價值。
2.1.3. 互聯網證券:財富治理時代的全面競爭
(1)、財富治理融入互聯網證券范疇
進入 2021 年,隨著資管新規不斷推進、海外證券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入場、保險 資管權益比例不斷提升,居民百姓財富治理需求高漲,而證券行業以經紀業務傭金和利差為 代表的傳統收入不斷下滑,積極擁抱財富治理行業成為證券公司轉型的優選。在這樣的轉型 趨勢下,券商 APP 向財富治理傾斜改造就成為證券公司轉型的“前哨陣地”。2021 年以來,多 家證券公司進行了升級換代,證券公司進入智能交易競爭的全面競爭時代。


如果您覺得 2021年互聯網金融發展回顧冬去春欲來改弦當更張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6028.html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6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