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2021-2023)》,2020年前將完成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嵌入公安、民政等各聯合懲戒單位“互聯網+監管”系統中,實現對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自動對比、自動監督、自動懲戒。
此前,我們國家已經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建與金融市場發展相適應的市場監管新機制。未來要建立權威統一的可查詢的市場主體信用記錄,規范認定并設立市場主體信用“黑名單”并加強懲戒,同時要推進“互聯網+監管”,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對失信行為早發現、早提醒、早處置。

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時代的到來,同其它行業一樣,“互聯網+監管”業已成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新的“要害詞”。

“當前市場經濟主體越來越多、經濟利益關系越來越復雜,海量、動態、多維度的信用信息處理成為信用體系建設的難題,而互聯網則在這一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用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利用科技創新挖掘信用大數據的價值,強化信用監管方能水到渠成。”集團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依托金融科技創新在金融行業的信用生態中取得的成績,或許可以借鑒”。
金融科技已經對金融場景形成強大的沖擊,在支付、清算、保險、證券各個場景當中已經展現出場景替代效應。從服務的角度,金融科技對風險、流程,尤其是對信用,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集團認為,金融科技每一個緯度都會影響到金融和信用的底層邏輯,金融科技讓信用真正成為一個人的有效資產,負信用成為一個人的很大成本,在這種作用下,以大數據征信的作用力表現的尤為突出。
以信用信息處理為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得移動起來,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在使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而集團所做的,就是利用強大的數據分析系統將基于定位的地理位置信息、基于電商平臺的網購行為信息、基于微信、微博的社交信息、基于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信息等看似瑣碎、零散的數據,轉化為真正有價值的數據,這看似簡單的流程背后,彰顯了集團深厚的技術底蘊。
集團以傳統模式為基礎,依托人工智能提供數據挖掘能力,構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化風控,獨創以智能機器人為內核的 “如來”風控系統,累積了超880T數據存儲,創建440多個風控模型,能夠有效評價用戶信用水平,全面動態監測貸前、貸中、貸后風險情況,有效提升信貸風險防控能力。假如說大數據本身是素材,那么智能大數據風控系統就是分析處理這些素材的機器人,連同背后的相關風控模型、授信模型的建立,成為平臺技術創新的“中樞”。
展望未來,5G 等新型技術將為 “互聯網+監管”帶來更多想象空間。相信,只要不斷推進信用監管和“互聯網+監管”改革,完善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積極作用,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挖掘數據價值,實現科技、信用、監管的良性互動,中國信用體系建設成熟未來可期。
文章來源:未知
文章標題:5G 將來臨,“互聯網+監管”信用改革這樣做
本文地址:
上一篇: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
下一篇:為什么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