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顛覆者,從來不會在本行業產生,5G時代的到來,哪些巨頭會被顛覆?
撰 文 | 齊 卿
責 編 | 齊 卿
2021年對互聯網行業而言,注定不是風平浪靜的一年。
2021年1月15日,張一鳴、羅永浩、王欣同時發布各自旗下的社交軟件,多閃、子彈短信、馬桶MT,同時向社交軟件的霸主微信發出挑戰。然而三大挑戰者相繼敗北,羅永浩旗下的錘子科技被收購,王欣創辦的 云歌人工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在取得30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之后,也再無消息。
2020年3月登陸A股之后,暴風集團以31天30個漲停的神話成為一個“妖股”。而到2021年9月,暴風集團的股價從很高時期的超過110元,跌至3元左右。曾借助區塊鏈概念大漲的迅雷網絡,如今股價跌至很高時的1/5。曾經兩大幾乎是裝機必備的國民軟件,走到如此地步不免令人唏噓。
為什么微信的挑戰者難以成功?
為什么過去極其輝煌的顛覆性產品會被無情地淘汰?
本文將試圖對上述問題做出解答。
01 互聯網為什么具有顛覆性?
1987年9月14日,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向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中心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標志著中國開始接入國際互聯網。9年之后的1996年5月,上海出現了中國第一家網吧,互聯網開始走出科研的范圍,進入民用領域。可能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種由“0”和“1”組成的數字化網絡,會給現實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顛覆。
1999年12月30日微軟公司根據收盤價計算的市值,達到6 488億美元,成為當時市值第一的公司,也是在此之前歷史市值第一的公司。微軟的登頂,讓人們看到信息科技的威力。
此后,互聯網公司開始向傳統行業的領域展開進攻,亞馬遜向傳統零售業發起挑戰,幾乎顛覆了零售業的格局。谷歌的精準廣告業務,使得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行業廣告收入驟減;奈飛通過互聯網,以數字化的形式出租視頻節目,幾乎消滅了傳統DVD租賃行業。
互聯網行業為什么可以對傳統行業帶來顛覆性的沖擊?
除了我們經常討論的“規模經濟”、“網絡效應”外,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是一個有效,卻簡單被忽視的視角。而實際上,創造性破壞理論,從創新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展開研究,在經濟學中,產業結構的更替,是更為本質的顛覆。
創造性破壞理論認為,新經濟帶來的是對舊經濟結構的破壞,是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而信息技術就是這樣一個結構破壞者的角色。
圖 1 傳統廣告模式
圖 2 谷歌廣告模式
我們以谷歌為例,看搜索引擎如何改變了廣告業的經濟結構。圖 1是傳統廣告的業務模式,廣告商通過媒體將廣告傳遞給用戶,但是廣告商無法跟蹤廣告的效果,信息流是單向的。圖 2是谷歌的廣告模式,谷歌通過要害字推送廣告,在推送的初始階段,就鎖定了具有搜索行為的用戶。用戶具有搜索行為,至少表明其對廣告有一定的需求或愛好,這比傳統媒體的廣告宣發已經精準很多。其次,谷歌還可以通過用戶點擊的習慣、cookies等方法進一步分析用戶的畫像形成反饋,進一步優化廣告策略。谷歌的廣告模式,將傳統的
單向的信息流動,改變為多向的信息流動,并引入了反饋和優化的閉環。
假如我們用函數來抽象這一過程,可以更明顯的看到互聯網對經濟結構的改變。我們用P表示廣告的價值,傳統廣告的價值僅和推廣規模(v)有關,其價值為P(v)。而谷歌帶來的搜索引擎廣告,其規模v可以更加正確的表達為具有交互行為的用戶數量,此外還可以加入反饋(f)的效果,其價值可以表示為P(v,f)。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往往可以在一個行業中,構建一個新的生產函數,從而實現結構性的替代,這是互聯網為什么能夠顛覆大量傳統行業的原因。
02 為什么微信的顛覆者,一定不會是“微信”?
互聯網行業另一個特點是,顛覆者不會從現有行業產生。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描述了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來自于五個方面,見圖 3。通常,企業都會花費大量精力關注行業內的競爭者,因為在傳統行業,企業往往被行業內的競爭者所顛覆。例如克里斯坦森在其《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提到的傳統的硬盤、挖掘機械的替代,往往來自行業內低端市場的技術創新者。
圖 3 波特五力模型
但在互聯網行業,這一定律卻不太適用,顛覆者往往來自不相關的領域。例如互聯網的第一個顛覆者,可以算是以提供新聞信息和郵箱服務為主的門戶網站雅虎,它的出現對傳統報紙等出版業帶來極大的挑戰。雅虎巔峰時期的市值,曾一度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
然而擊敗雅虎互聯網入口地位的,并不是一家更大的門戶網站,而是搜索引擎谷歌。谷歌的出現,使得用戶不再將訪問門戶網站,作為接入互聯網其他服務的入口,而是通過直接在搜索引擎搜索,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同樣,撼動谷歌入口地位的,不是微軟的必應,也不是其他搜索引擎,而是Facebook。社交網絡再次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搜索引擎不是優選的選擇,熟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成為獲取日常信息的優選方式。
我們回看國內的互聯網行業,基本上也遵循同樣的模式。很早是四大門戶網站牢牢控制著網絡的入口和流量。之后百度崛起,搜索引擎開始成為網絡入口。百度之后,微信在移動端崛起,網絡的入口再次發生了轉變。
為什么互聯網領域的顛覆者,不會從本行業產生?
這是因為在互聯網行業,有著比傳統產業更為顯著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存在,使得信息產品市場很終會穩定在壟斷或寡頭的局面下。這是因為信息科技產品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研發成本高昂,推廣和復制的成本較低。因此,信息技術產業在產品 推廣的早期,其邊際成本非常高,當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之后,邊際成本開始降低,進而使平均總成本降低,從而達到規模經濟。
我們以微信為例,看多閃、子彈短信等軟件,為何無法取代微信。如圖 4所示,橫軸代表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軟件的用戶數量,縱軸表示產品的成本。可以看到,微信經歷了約9年的發展和推廣,積累了約10億用戶,此時無論是誰進入該市場,都面臨高昂的成本壁壘,也就是下圖中T0時刻對應的點P1和P2,顯然P1對應的平均總成本C1,小于P2對應的平均總成本C2。
圖 4 社交軟件成本和用戶數量關系
目前社交App的商業模式采取C端用戶免費,依靠廣告、增值服務等獲利的方式。這意味著在初期用戶數量較少的時候,社交軟件的運營商,只能依靠不斷的成本投入獲取用戶,直到用戶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才有可能實現盈利。因此,在運營前期,非常考驗企業的現金流。這三款剛剛誕生,尚無穩定現金流的App,與成熟穩定,已經產生巨額現金流的微信相比,顯然完全不足以與之抗衡。
03 完美的治理,反抗不住技術變革的車輪
多閃、子彈短信、馬桶MT挑戰微信失敗,是否意味著微信可以高枕無憂?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前文提到互聯網的顛覆者往往來自行業之外,我們從微信對待抖音的態度,就可以發現,即便強如微信,也時刻面臨外部顛覆者強有力的挑戰。
互聯網領域強大的顛覆者,為什么也會被顛覆?
目前有幾類比較主流的觀點,其中很聞名的可能要數,克里斯坦森提出的“價值網絡”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存在一個“大環境”,企業在這個大環境下確定用戶需求,并采取應對措施,滿足用戶需求,應對競爭對手。價值網絡決定了企業的組織結構和資源分配,在企業取得成功的價值網絡下,只要產品結構不發生質的改變,企業的價值網絡能夠高效地支持創新工作的開展。當新技術出現結構性的改變時,企業既有的組織結構將阻礙那些需要人員和團隊,以全新方式進行交流和工作的創新。因此,當企業面對新的技術時,往往難以應對,很終被新企業所顛覆。
此外,《浪潮之巔》作者吳軍博士,提出的企業基因論,也對該現象具有一定的解釋性。企業基因論與價值網絡有相似之處,強調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企業創始人的性格、眼界,企業成功的業務模式等,已經成為企業的一部分,限制了企業向新業務領域轉換的能力。因此當企業在面對新技術的挑戰時,舊的結構無法轉變,從而導致失敗。
從主流觀點來看,技術創新之所以能對舊產業產生顛覆,主要集中企業稟賦的不同以及資產專用性上。企業在面對新技術時,舊的治理模式、資源屬性無法及時調整和應對,從而導致失敗。

上一篇:良品鋪子互聯網經濟下的兩元店
下一篇:離開互聯網大廠的年輕人都去了哪兒
如果您覺得 互聯網大敗局被顛覆的顛覆者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4286.html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