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能搞清楚這兩家對流量的需求就能明白為何阿里要全資,騰訊只要投資!
互聯網賺錢的核心就兩個字流量,有量啥事都好說,沒量你東西再好也白搭,因此整個國內互聯網都是圍繞這流量在轉的,官方點的說詞就是運營。

阿里和騰訊這兩家目前均擁有國內很強大的流量池,阿里就是淘寶系電商平臺,騰訊就是社交平臺。但是這對流量的取向卻是是完全相反的,阿里的流量池就是個黑洞,不斷吞噬流量(內部和外部)來為自己的電商服務,而騰訊是不斷往外傳輸流量給擴張自己的地盤。
阿里吞流量:為何阿里需要不斷吞噬流量來為自己的電商平臺服務呢?因為這是其自身屬性所決定的,淘寶系的本質就是一個搜索平臺,和百度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非一個搜的是各種資訊信息等,一個搜的是商品信息。
但是電商這塊又和普通搜索不一樣,淘寶必須得將自己的流量圈在自己的平臺才能讓買賣雙方在這上面交易,從而才能讓阿里自身獲得穩定的收益,如向賣家提供競價排名,收取各種技術服務費等。假如淘寶系流量外流,那平臺顯然就廢掉了,人都跑光了還怎么做生意賺錢。

所以阿里必須讓淘寶有流量,圈住賣家,然后再拉來買家,很后再從賣家身上賺取各種費用。依靠這種模式阿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電商仍然是阿里很核心的賺錢機器。

也正因為為了保證淘寶系平臺的流量,很終就造就了阿里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阿里的收購基本以全資收購為主。些收購的產品在自身行業內基本都數一數二,擁有不菲的用戶基數,這樣的產品就能為阿里提供穩定的流量入口。同時這些產品也能讓阿里補自己的短板,對現有的產品線做出一定的補充,使得整個阿里戰略體系更為完整。
此外,由于對外部流量很依靠,阿里也很擔心被外部流量卡脖子,因此對于不能收購或無法掌控的流量就直接封堵,比如屏蔽百度,比如直接封扼殺蘑菇街這種導流平臺。
騰訊流量輸出:騰訊的社交流量池和阿里是完全相反,由于其不是電商平臺本身不需要靠吞流量來生存,而社交屬性又導致其自身能源源不斷的產生流量。這種流量溢出的情況下,騰訊能做的就是將這部分流量導出然后來扶持那些需要流量支撐的產品。
因此,我們能在騰訊的平臺上能看到很多其投資合作的產品的入口,很典型的就是京東、滴滴,以及當年的摩拜等產品,都通過微信的流量輸出再進行扶持。
此外,騰訊現有的投資模式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和當年的3Q大戰相關,經歷此役之后的騰訊承諾搞開放,也就是此后騰訊不再簡單的復制人家的產品,而是將更多的資金投入一些新產品以及創業公司。
我想也正因為承諾開放,因此騰訊對于投資的產業和公司采取了不管的模式,只扔錢,不干預實際運營。再加上騰訊本身能提供流量支撐,可以較好的為創業者提供服務。
綜合來說,造成現在這種局面是由這兩家的基因或者業務體系所決定的!阿里天生需要外部流量為自己服務,但又為了不被外部流量所左右挾持,就只能全資收購以便控制,不能控制的直接封殺掉。而騰訊有大量的流量溢出,以流量+投資的形式就能很好的獲得效果,也就沒必要搞全資收購。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