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畢盛資管近期的一份針對京東的調查陳訴,質疑了京東近600億美金市值,認為其盈利水平、運營情況,以及業務并不足以支撐起這樣的高市值。在與亞馬遜4520億美元的市值對比中,京東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并不能以亞馬遜為標桿來評估京東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價值。
那么,京東真的就雞肋了嗎?2021年初的第一季度京東開始實現盈利,盈利額達到3500萬美元,十幾年的京東終于開始轉虧為盈,即即是后續幾個季度內的盈利能力會有所下滑,全年預估計也會連結在1.4億擺布的盈利規模。這樣的盈利規模真的是只是單純的,不成持續嗎?
京東是否被高估?
有分析人士認為從畢盛的數據來看,并不能認定京東的市值就高估了,同時也不能說他就值這么多,沒有確實的數據,所以并不能下定論,這更多的是畢盛的一個臆測。京東在過去的一年里市值能迅速由原先的每股19.51美元漲到了每股43.80美元,攀升超過124.5%,雖然增值額很多,但屬于行業現象,對于互聯網科技公司來說,也并不是沒有可比性。
1、高估的數據是否帶有偏向性?
在陳訴中,主要針對的是京東幾個相對弱勢的業務組合,一個是對主營數碼3c業務盈利能力的質疑,一個是對沃爾瑪入股后關于在快消品領域的倉配成本與利潤分配問題,一個是京東自建的物流系統是否存在優勢的問題。從這幾個角度來分析京東的盈虧狀況,看起來似乎是很合理的。
然而,我們很簡單忽視一個問題,京東的盈利能力主要來自于直營業務產品,但實現盈利是在進入快消品領域之后,融入了沃爾瑪、一號店,而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算在直營業務中的。
京東的金融保險、京東云、京東智能等業務也處在快速發展之中,而陳訴并沒有將這些潛力股進行渲染和分析。市值反映的是一個公司的價值,包孕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分析時當然要有可依據的點,而不能單從盈利能力來片面化教授。
2、具有中國特色,又差別于國外市場
國內市場是歐美之外的又一個大市場,京東的業務以數碼3c品類起家,后來延伸到全品類,雖然并沒有大規模擴展到海外市場,但是就目前來說,足夠京東消化一段時間,時下銷量很好的還是數碼3C類,只不過是平臺得到的利潤水平并不高。
在與阿里系的天貓、淘寶比擬較,京東則更傾向于是自營模式。這樣一個是增加了運營的成本,一個是利益分配中平臺雖然獲得部分利潤,而阿里系則傾向于平臺的運營,商戶要本身運營店鋪,那么,購買流量和曝光,研究平臺的規則都是商業化的進程,在體系上要相對完備,利潤也就很可不雅觀了。
3、比擬8年前互聯網環境大不相同
在2009年的時候京東還沒有實現盈利,雖然在很多業務上還在模擬亞馬遜,而比擬之下保留環境的差別,業務水平上也存在著差距,就不能單單的以企業對很近評價其市值。
中國電商市場的發展人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對于數碼類產品來說,人們對于高質量正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京東就會越來越受追捧。與其競爭的蘇寧、國美因為線上業務的缺乏,難以與京東競爭,所以蘇寧選擇抱團阿里,而國美選擇轉型做零售,自營線上電商平臺。在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時間差,追趕京東還需要一個時間段的運作。
此外,中外互聯網市場在發展水平、用戶認可度、模式創新能力上都存在差異性,比較而言國內市場經過多年的電商浸潤,從消費模式到生活方式均發生了變革,消費者愿意參與到互聯網消費中來,尤其是o2o模式也得到了認可,而這在國外市場是被看衰的。
比擬亞馬遜有差距,但仍是合理的范圍空間?
亞馬遜在2009年的時候市值500億,就已經實現了9億美元的利潤,而如今京東才開始盈利,并且運營范圍和行業地位都無法和亞馬遜比擬,在國內還有阿里壓著,加上高瓴本錢拋售京東的股票,才使得畢盛對于京東的市值持懷疑的態度。
亞馬遜能夠快速實現盈利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擴大至了市場范圍,降低了倉儲運營成本。而京東目前已經實現利盈利,其下一步計劃則是繼續增強盈利能力,擴大業務進展,縮減運營成本。
亞馬遜在2009年到2021年的8年時間里實現了市值900%的增長,倉儲運營成本控制在8%~10%擺布,京東目前在15%擺布,還有不少的改善空間。那也就意味著,京東的未來還是有好的預期在里面的。
京東能否趕超亞馬遜,在于其能否快速降低成本

媒體把京東比作是中國的亞馬遜,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假如不能投入更多到技術研發中去并盡可能的降低運營成本,那么其盈利能努力自然會受到質疑。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