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創投圈陷入一片狂躁,大家都在急切地尋找下一個風口。無人貨架就這樣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大量資本進入,引來不少帶有阿里、美團“光環”的創業者進入這一賽道。京東到家也在那個時候躍躍欲試,成立了京東到家Go業務部,但在點位擴張上始終顯得很克制。

京東到家Go負責人江軍在去年接受采訪時稱曾受到不少記者質疑:同行業不斷爆出點位超幾萬,京東到家Go如何競爭?那時候江軍說,點位不是很重要的,無人貨架本質上還是零售生意,它背后的優質供給鏈及高效物流網絡的建立才是很重要的。
后來,不斷爆出的“點位撤退”證實了江軍的這一想法。如今,京東到家Go的點位仍控制在1萬個以內。
江軍說,如今京東到家Go在北京和無人貨架已經實現了打平盈利,預計到今年9月或10月將會在全國實現整體盈利。如今,京東到家的智能貨柜已經更迭到3.0版本,使用了“稱重+視覺商品識別”技術。“下半年,我們會加快步伐,逆勢擴張。”江軍說。
本質上是零售生意
從一開始,京東到家Go就在拓展點位上給自己設立了一道高門檻——只進100人以上的企業,因為前端的無人貨架對京東到家Go來說更像是整個近場零售的初始狀態:一方面占據點位,另一方面為智能設備的研發留出一定時間,把整個供給鏈、選品、用戶場景的需求打通。
同時,江軍認為,越是優質的企業就越在乎服務本身,比如選品如何、能否及時補貨等等。除去物流網絡成本,實現盈利的 關鍵也在于這兩點。
選品直接決定了用戶的購買行為以及購買量,而有技術背景的江軍非常看重對算法和系統的利用。他認為,京東和京東到家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喜好來實現真正精準的“千人千面”,而所進駐的公司樓下有無便利店、員工性別占比、加班情況等等,都會成為如何進行選品的因素。
而只有選擇優質點位,才能減少貨損,并且實現較高的轉化率。因此,京東到家Go建立了一套選擇點位的標準和邏輯,并且會配備專門的人員對線下點位進行核實。
目前,京東到家Go的貨損控制在5%~10%之間。已經進駐的企業包括騰訊、京東、華為、58同城等,業務范圍共拓展了10個城市,以一線城市和二線省會城市為主。
此外,江軍認為,只有100人以上的企業才能夠支撐智能設備,為以后更換智能設備留下空間。
無人貨架成京東無界零售業務一環
而京東到家之所以選擇進入無人貨架這一領域,正是因為京東及京東到家所能提供的聯合效應。

2021年4月,京東到家公布合并三公里物流眾包平臺達達,為京東到家物流網絡的建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近場零售對京東集團而言具有戰略意義。“京東為大家提供了海量SKU,半天或一天可以送到;京東到家可以實現半小時到一小時配送(送達)服務。在今天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人需要近場服務,1~5分鐘就可以拿到想要的東西。無人貨架把便利店高頻的東西拿過來,這樣就可以為用戶提供全場景消費(服務)。”江軍說。
為了實現配送效率的提升,降低配送的成本,京東到家開拓了“前置倉+達達”模式,通過同沃爾瑪山姆會員店、京東等的合作將商品首先輸送到前置倉中,一旦用戶下單,半小時之內就可以實現送達。而無人貨架可以利用現有的前置倉資源實現補貨,從而降低補貨成本。“我們進行過多種補貨方式的測試,比如用大卡車補貨、補貨員自己開車補貨等等,發現‘前置倉+達達’模式是成本很低的方式,并且可以同時配送很多訂單,解決(配送)波峰和波谷的問題。”
“無人貨架業務已經變成集團無界零售業務的一環,可以和全公司的物流體系互相打通,從而降低成本,”江軍說,“并且,未來也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京東到家有那么多商戶和門店,未來都可能成為補貨的支撐。”
研發智能貨柜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