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威是這盤棋中很大的變量”。
一位匿名財務投資人如此告訴騰訊《深網》。過去三個月,圍繞滴滴ofo是否合并等 關鍵問題,他與ofo治理層及多名投資人進行了數輪正式或非正式溝通,但緩慢的進展,讓他陷入空前的焦灼。

這一切源于戴威對ofo控制權異乎平常的堅持。一位ofo內部人士告訴騰訊《深網》,戴威與另外四名聯合創始人所構成的ofo創始團隊非常團結,“他們幾乎保持著創業之初的節奏,沒有架空的情況,這也意味著,這家公司被資本介入的程度,要比想象中小”。
這與競爭對手摩拜的情況截然不同。熟悉摩拜治理層的知情人士透露,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對公司重要決策干預很少,另外兩位重要人物李斌與王曉峰,分別是投資人與職業經理人角色------資本意志在摩拜內部占據著絕對地位。
兩種不同的文化,讓“合并”這一單車領域看似很為順理成章的未來,在兩家企業遭遇了完全不同的阻力。騰訊《深網》從多個信源了解到,目前合并整合已成為摩拜、ofo背后眾多投資人的共識,只是在控制權上,各方爭執不休;但作為ofo創始人,戴威的想法直到現在,仍是謀求獨立發展。
“清除掉共同的障礙,資方才能分得各自的利益”,一位投資圈人士如此評論。
矛盾已經在不斷激化。去年11月,多名滴滴背景的高管及員工從ofo離職,雖然ofo官方否認了與第一大機構股東滴滴的內斗傳言,但ofo創始團隊對滴滴系高管深度介入的不滿,已經是內部公開的秘密。
另一方面,滴滴也不愿坐以待斃。騰訊《深網》從一位滴滴內部人士處獲悉,為了應對來自ofo的不確定性,滴滴內部已經成立了一個共享單車項目組,為了做“很壞的打算”。
“阿里這一輪進入,極有可能將威脅滴滴在ofo董事會的地位”,一位接近ofo高層的人士稱。據透露,在ofo很新一輪10億元融資中,阿里的資金已經到賬2億;剩下的資金,由于事關控制權的問題,雙方還沒有完全談妥。
戴威仍然不想丟掉控制權,這依舊是阿里與戴威的爭論焦點。
很大的困境在于,在補貼盛行、營銷治理費用高企不下的現狀下,共享單車企業此前設計的盈利模型已近乎崩盤,融資資金幾乎已經成了企業優選的輸血來源。
假如沒有阿里系資金的殺入,ofo內部目前占優的滴滴系資方,因為把握了錢這一命脈,迫使ofo創始團隊讓步只會是時間問題。留給戴威的選擇,或許只有引入阿里,增加與滴滴等資方的議價籌碼后,盡可能拿住ofo的控制權。
合并或已成為必然結局
商業模式的崩盤,是此次共享單車大變局的底層誘因。
共享單車原本有著健康的商業模型。根據今年3月騰訊《深網》進行的測算,單輛共享單車日均使用頻次約為2次,取當時的客單價0.5-1元,每輛車每日很多可獲2元收入。以一年作為考察周期,如若將冬季及雨天、三伏天等極端天氣算作一個季節從總使用時間中刨去,一年約有270天有效騎行日;再乘以每日2元收入,一輛共享單車一年可獲得的總收入很多可在500元上下。
而500元,可以大致覆蓋共享單車的單輛成本。按照共享單車所宣稱的3年設計使用壽命,一輛共享單車在后兩年的營收幾乎等于凈利潤。在這個模型中,只要運營成本能控制到與收費打平,即可實現正向現金流。
然而,經過一年的運作后,這一模型已被證偽。

一位曾在某家單車企業擔任高層的人士告訴騰訊《深網》,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是一方面:在如何降低車輛損毀率,降低車輛維修及人員調度成本方面,忙于應對競爭的單車企業,尤其是ofo,并未取得顯著成果。
“原先我們估計,精細化運營與產品細節優化會成為后期單車市場的競爭 關鍵,但事實上,我們都錯了”。
在資本驅動下,瘋狂的資本游戲再度上演。原本被戴威視作“并不重要”的補貼,在今年年中后,成為了整個共享單車界重要的常態。
“對手的車幾乎免費,我們收費,就算我們的車服務再好,也沒人騎”,一家中小型單車企業負責人曾向騰訊《深網》坦言。這種競爭不僅拖垮了眾多二三線玩家,同時,摩拜ofo自身也幾乎喪失了很為重要的收入來源。
此消彼長,共享單車此前的商業模型面臨崩潰。
一家位于天津王慶坨的供給鏈廠商告訴騰訊《深網》,近幾個月來,共享單車廠商的賬期普遍有所拉長,“一家友商,在年中某單車企業剛公布融資時去要賬,對方還給的比較爽快,但僅僅一個多月后再去,就開始拖了”。這在他看來,共享單車企業應該是燒錢太快,使得自身的資金越來越周轉不靈。
上一篇:馬云背后的男人蔡崇信若不是他阿里早就屬于日本人孫正義
下一篇:淘寶提升人氣值有用嗎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