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布滿了神奇的吸引力,它所蘊涵的那種堅韌不拔和無拘無束的隨性生活理念,是對我們文化中固有的追求舒適與安逸的生活態度的一種“解藥”。它標志著一種年少輕狂式的拒絕”。
近日,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在央視很新一期《朗讀者》中誦讀了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在節目中,他回憶說,“現在阿里云的成就是工程師拿命換來的,其實也是很早一批客戶拿命在填,就像第一個用電的人一樣”,從思想上的雛形到成熟,阿里云走過了5年多。

在很困難的階段,80%的工程師離開了阿里云。王堅提到的這個“拿命在填”的客戶,其中之一就是今天網商貸的前身——阿里金融。
2009年,正是阿里金融的創業初期,它的使命是用數據和計算解決所有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馬云找到當時擔任阿里金融總裁的胡曉明,提出了2個要求:1、只能做100萬人民幣以下的貸款生意。2、必須跟剛成立的阿里云在一起,也就是說系統架構必須基于阿里云搭建。
胡曉明回憶道,“09年6月1日,馬云找我談,說你你必須創業。你一定要考慮,如何解決我當年在做阿里巴巴的時候借不到錢的時候痛苦,你必須去解決,所有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
第一個要求簡單辦到,但對第二條,胡曉明有點擔心。

當時阿里云剛剛起步,王堅想要集合阿里巴巴整個集團的技術力量做一套中國自主研發的云計算的大規模操作系統,也就是“飛天”,目標是將幾千臺乃至上萬臺普通PC服務器連接到一起,變成像是一臺多功能的超級計算機,來實現超強計算性能。
期間,胡曉明也猶豫過,2021年初,他覺得自己快要被當時阿里云無休止的故障拖垮了。一個嚴寒的冬日,他和馬云在西湖邊散步,“馬總,能不能放我一馬?”
馬云的回復很簡單:“不可以,云計算是未來。”

為什么一定要做云計算?當時的馬云深刻意識到,沒有自主的技術是會要你命的。即使內部對云計算爭議很大,馬云也非常堅定自己的目標:每年對云計算投入10個億,連續投10年。
研發期間,開發工程師半夜起床處理線上故障,成了家常便飯。有的同學,把孩子的笑聲錄制成手機鈴聲,還有同事兩百多天內起夜將近三百次。
很終,在工程師們“拿命來填”的努力下,阿里云開始逐漸穩定下來,在一次較大的升級之后,穩定的系統表現甚至讓工程師們變得不習慣了——忽然發現似乎沒事可干了。
阿里云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具備了更強的性能以及強大的計算能力,這為網商貸做到“秒級”放貸提供了技術基礎。“飛天”開始通過公共云、專有云、混合云等形式對外提供大規模計算服務,網商銀行也成為第一家跑在云上的銀行。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胡曉明從阿里云的第一個客戶變成了阿里云的現任總裁,帶領阿里云成為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并列的3A。
有人說,阿里云是阿里巴巴中很具有理想主義的公司,王堅博士非常喜歡這個說法。接下來,阿里云要實現的下一個理想,就是為城市安裝一個智能中樞—城市大腦,在王堅看來,城市的挑戰是資源的挑戰,城市大腦的意義是讓生活的意義大于生存的意義。
上一篇:怎么把淘寶免費流量做起來
下一篇:該如何提升淘寶流量很新方法分享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7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