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真的消失了!7月23日,知名調研機構QuestMobile發布了中國移動互聯網2021半年大報告,其中披露的一些數據值得注重:
今年2月,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月活躍用戶規模達到了很高點11.38億;3月持平,4-6月的月活躍用戶規模則分別是11.36億、11.34億、11.36億,再也無力創新高了。
想來也是,咱們中國全國的人口接近14億,去掉上不了網的老人和孩子,基本上人人都已經是移動互聯網用戶了,哪里還有新增用戶了?

想來也是,今年6月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已經高達358.2分鐘,接近6個小時了。中國恐怕是很沉迷于手機的國家了,天天醒著的時候竟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玩手機。既然已經是如此的沉迷,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要想繼續增長,估計也難了。
流量不再增長,不夠分了,大家也就只能搶別人的地盤了。
從APP使用時長占比角度來看,大贏家仍然是字節跳動系,今年6月的占比同比增長了1.4個百分點,這里抖音短視頻功不可沒,不知道又殺了多少人的時間。
令老冀意外的則是傳統三大巨頭BAT竟然都不是贏家:今年6月,騰訊系的APP使用時長占比下降了3.6個百分點,阿里系只不過增長了0.1個百分點,百度系也下降了1.2個百分點,而四大巨頭之外的APP使用時長占比竟然增長了3.3個百分點。看來,巨頭也不是萬能的,也正在被人民群眾搶走了一部分蛋糕。

要知道,流量可是移動互聯網的動力之源,沒有流量也就沒有轉化用戶,也就無法實現商業閉環。如今,中國移動互聯網沒有了新增流量,沒有了人口紅利,一些公司也就危險了。老冀認為,以下三類公司比較危險:
第一類是在爭奪全網流量中處于落后地位的企業,比如BAT中的百度本來就處于落后地位,這一次同比又下降了1.2%,屬于雪上加霜。
第二類是只會倒騰流量的公司。過去因為有人口紅利,這些公司可以通過相對的低價買到大量的流量,然后把流量賣給需求方,賺中間的差價?,F在形勢變了,獲得流量的成本太高了,需求方也更挑剔了,這種流量型公司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第三類是那些雖然不是純做流量生意、但是附加值太低的公司,比如只負責給用戶提供個線索而不介入交易流程的公司,比如用戶使用過于低頻的公司,有些做二手車買賣的公司老冀覺得就挺懸的。

有活力和希望的公司,則是與前三類公司相反的公司,包括:在爭奪通用流量中領先的公司、給用戶創造更多價值的公司、更高頻使用的公司……
QuestMobile的報告中舉了時尚快消服飾品牌優衣庫的例子。如今,優衣庫已經不再滿足于賣大路貨的產品,而是通過聯名潮牌及各類熱門IP,迎合各類人群的愛好偏好,精準拓展新細分人群,構筑中國市場活力,并拉動銷售額增長。以5月24日MANGA聯名款的發布為例,當天0點發布后即掀起搶購,大量款式出現售罄,隨后優衣庫公眾號發出微信小程序補貨鏈接,為優衣庫小程序帶來一波流量高峰。
從優衣庫的例子可以看出,雖然總體上來說流量已經停止增長,但是假如商家能夠找準定位,通過獨特的產品和分發渠道,仍然能夠獲得遠遠超出過去的流量。
未來還會有更新的玩法。一個是線下市場。例如,優衣庫發聯名潮牌會引發線下排隊進而給線上帶來流量,如今很多互聯網公司也紛紛開始從線下尋求新的流量來源,對于實體門店等線下資源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
另一個則是物聯網。隨著5G時代的到來,我們將走向萬物互聯的時代,也許未來大部分的新增流量將不再來自于人類,而是各種各樣的物聯網設備。
而無論是線下市場而是物聯網設備,似乎都不是BAT等傳統互聯網巨頭擅長的領域,反而是滴滴出行、美團點評等新崛起的、有著明顯線下基因的小互聯網巨人們更擅長的市場,也是更擅長制造和銷售物聯網設備的小米、華為們的天下。因此,未來幾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格局也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