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政協會議、人大會議分別在3月3日和3月5日召開。會上涉及多個產業和不同領域,就人民群眾很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
在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問題上,我們敬愛的李總理在發表政府工作報告的講話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無論是互聯網行業還是傳統行業都值得學習重視。
關于“互聯網+”,總理在今日人大會議上的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并強調,充分顯示出總理在互聯網技術應用這塊的重視。以下是報告部分內容:
1、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
發揮我國人力人才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巨大等綜天線貓勢,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大力培育專業精神,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2、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3、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
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4、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
5、堅持包容審慎監管。
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
6、加快在各行業各領域推進“互聯網+”。
持續推動網絡提速降費,改造提升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推動移動網絡基站擴容升級,讓用戶切實感受到網速更快更穩定。
7、進一步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
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加強全方位服務,發揮雙創示范基地帶動作用。
此前,馬化騰、李彥宏等多個互聯網大佬也出席了會議并建言獻策,對于未來互聯網發展,他們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馬化騰:七份建議,三大重點,三個努力方向
據悉,馬化騰今年向兩會提交了七份書面建議,涉及產業互聯網、基礎科學研究、科技倫理、粵港澳大灣區、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就業、生態環保等熱點問題。會后,馬化騰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中提到了三個關注的重點:一是產業互聯網的將來,主角應該是實體產業;二是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應該更加注重創新和融合;三是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保護方面,應該是全行業都要重視的問題。進入2021年,馬化騰表示,騰訊將在三個方面繼續努力:一是和時代、國家的利益方向更加一致;二是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融合;三是和業界的合作伙伴共同發展。
李彥宏:三個提案圍繞“人工智能”
自2020年起,李彥宏已經連續五年聚焦“人工智能”。今年,他帶來了三個圍繞人工智能的提案:《關于構建智能交通解決方案,讓老百姓出行更順暢的提案》、《關于完善電子病歷治理制度,促進智能醫療應用探索,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提案》和《關于加強人工智能倫理研究,打造智能社會發展基石的提案》。提取要害詞,這三個提案分別是關于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倫理的研究。
在采訪中,李彥宏表示,今年在AI領域的發展方向將會更加關注To B領域:“我們的判定是中國互聯網的人口紅利結束,在To C領域的競爭越來越多的是“有我沒你,有你沒我”,但在To B領域有很多藍海,也有很多新的機會可以抓住。”
丁磊:“AI+教育”助力貧困地區
2021年是丁磊履行全國政協委員職責后第二次在兩會上建言,他提出了智能教育和電商扶貧等多份相關提案。
在教育方面,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建議通過“AI+教育”的概念,利用直播、VR等智能教育技術,逐步消除城鄉間的教育鴻溝,實現城鄉教育的同步發展。
在書面建議中,他還提出了四點舉措:統一標識,貧困地區打造當地特色產品自主品牌;智力幫扶,引入專家顧問、大數據等提前介入指導;轉變觀念,培訓更多懂互聯網的“新農民”;政策傾斜,金融、電商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

雷軍:布局5G應用,推動物聯網發展
雷軍今年向大會提交了三份建議,分別關于5G和物聯網技術、發展商業航天產業和對信息無障礙建設的建議。就《關于布局5G應用 推動物聯網創新發展的建議》這一提案來說,物聯網技術作為全新的連接方式,全球的物聯網產業規模越來越大,而5G技術作為數字技術的新引擎,在未來肯定將對各行業的應用有影響,而不僅僅局限于智能手機產業。
對于未來,他提出四項建議:一是加速工業物聯網應用,助力工廠智能化轉型;二是發展聰明農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三是發展無人駕駛與車聯網,提高交通智能化程度;四是普及醫療物聯網應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通過2021政府工作報告還有幾個互聯網領軍人物的提議,我們可以得出一些要害詞:“互聯網+”、“AI+”、“智能+”。2020年的政協會議上馬化騰提出了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的提案。其后的人大會議上,總理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不斷拓展“技術+產業”,能有效地為傳統產業的升級賦能。
互聯網技術發展到今天,催生并帶動了多種新技術的發展,但不管是5G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主要是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對此,當年提出“互聯網+”的馬化騰說,在傳統實體產業和新經濟的融合過程中,主角實際上應該是實體產業本身。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怎樣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
相對地,可以看到的是互聯網頭部公司的關注點逐漸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單一的發展方式是不行的,未來肯定是多個產業擁抱互聯網,聰明教育、聰明醫療、聰明零售都是新業態、新模式的體現。而所謂新動能,就是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因此,不管是互聯網行業還是傳統行業,對于未來,都要做好深度融合、轉型升級的預備。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