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忽然一陣騷動,袁亞非來了。
引發騷動的是一直守候在旁的記者們。自從三胞集團去年陷入流動性危機以來,袁亞非就成了財經記者們追逐的目標。
3月3日晚,在由《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企業家》雜志社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兩會沙龍”上,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 袁亞非就2021年經濟形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攝影:鄧攀
袁亞非認為,2021年不能簡單判定是好是壞,這是新舊發展模式、新舊動能轉化的一年。在他看來,中國經濟發展到如今的規模,無法再用原來的模式;當國家在宏觀層面進行調整時,會給企業在微觀層面帶來一些機會,企業應該隨之調整。
三胞集團很初主營業務是IT連鎖、信息制造與信息服務產業、金融、房地產,袁亞非也經常被調侃為“賣電腦發家”。而過去幾年,三胞集團開始更多地關注民生、消費、居家養老等領域。

袁亞非還聊到了互聯網思維。據稱,這是一個他思考了多年的命題。他認為,對傳統企業來說,互聯網思維不僅是技術的賦能,還是思維觀念的賦能。
“互聯網思維,就是用數據的對稱,去取得不對稱的價值。”袁亞非總結道。
以下為袁亞非口述實錄:
攝影:鄧攀
有話說,這是很好的時代,也是很壞、很糟糕的時代。今天這個沙龍的題目很好,“攻堅2021:底氣和信心”。下午聽了(全國政協)汪洋主席的講話,汪洋主席講的意思跟你們的意思有點像,2021年是未來100年新時代的要害一年。
之所以是要害之年,坦率講,中國經濟30年的發展,摸著石頭過河,發展到這么大規模,到世界第二大規模的階段,現在可以這么講,可能全球也不像中國這樣再用原來的模式發展,中國自身也沒有辦法用原來的模式發展。
我1993年從機關出來創業,年終講話的時候我講,沒有國家的發展,就不可能有我們現在的規模。但是現在國家調整了,我們順應著恐怕也要進行調整。這個調整也是你的一個機遇,我想是難得的一次機遇。國家都調整了,世界都調整了,你不調整,我估計你的問題慢慢會更大。所以三胞也進行了調整,更多地關注民生、消費。
三胞在做居家養老服務,目前應該已經是全球比較大的,1700萬老年人的福利,就是通過遠程的這些技術、IT技術進行養老的服務。中國的未來的老年人,我們認為增長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我們原來的目標是3年之后要做到3000萬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
剛才大家都講到,關于14億人口的市場,任何一個方面做好了,都會成為一個在全球來講比較大的企業。當時在以色列,我們是很大的雇主,有8000名員工在以色列,他們的養老企業是我們的企業。我記得去投資的時候,對方當時覺得非常希罕,說一個中國人怎么可能來以色列來發展養老企業呢?我說,以色列的人口還不如我們上海的老年人口多,我們缺的是技術,中國人沒有老過。在1949年之前、解放的時候,中國人平均壽命40多歲,中國人不會有老。
我做養老,剛開始都賠錢。我們剛開始簡單粗暴,開一個敬老院,為他提供服務,跟政府要錢、補貼,很簡單的一些粗暴的方法做養老。做來做去不掙錢,后來發現,以色列這個企業很賺錢,我們就去研究。研究以后發現,他們是用遠程的技術,用遠程的醫療,用一些新的IT技術來控制,這樣這個企業慢慢很賺錢。后來我們把這個企業買了過來,用它的技術,賦能我們過去做養老的企業。
互聯網的問題,不僅僅是互聯網這些技術的賦能,互聯網到今天,我一直認為是一個觀念問題。到底什么是互聯網思維?我琢磨了很多年,也問過很多人。有一次我還問過小米的雷軍,正好那年他跟我坐在一塊。后來我想了想,真正的互聯網思維,我覺得可能在傳統的企業里不僅是技術的賦能,而是思維觀念的賦能。
你想想,我們在多少年前怎么可以想象,比如說十幾年創業搞出一個東西來搞得還挺好,小伙子拿一個電腦就創業,就可以融到很多錢,這在很多年前是很難想象的一個事情。互聯網思維更多是人的私欲更加膨脹,如何滿足人的私欲,讓人的積極性更加調動。
上一篇:互聯網創業者如何開始練習寫作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