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程序沒那么火
張教主沉吟道:“小程序就是要讓用戶’用完即走’。”
用戶:“我們再也不回來啦!”
1月9日,小程序上線。短短一個月,它已經從很初爆火到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從眾望所歸到普遍看衰,一時冰火兩重天。對于流量如饑似渴的app創業者們來說,小程序不僅沒有帶來新的紅利,反倒有可能吸走他們的app流量,“坑”也是比比皆是:
1、真的“小”,頂多成為一個“殘次版”app,截取app的某一高頻場景功能。復雜的功能交互?搶占用戶的時間?不好意思你想多了,對于蘋果用戶來說,根本無法忍受在小程序和消息(im)之間往返切換的麻煩,總想著是不是有新消息了。張小龍沒騙你,假如不能用完就走,那就真的沒有耐心用下去了。

2、沒有流量可刷。小程序沒有集中的應用市場,別人做的第三方市場并不方便,群傳播效果非常有限,一時性起建立的小程序分享群們很快沒了聲息。
3、“粘性”難。蘋果小程序無法留在用戶桌面上,從歷史列表中去找小程序的體驗,和“訂閱號”查找一樣糟心,同樣糟心的還有搜索體驗。
4、錢途呢?小程序限制廣告行為和虛擬交易,極簡的交互也不支持復雜的業務邏輯——羊毛出在豬身上?不好意思你又想多了。無怪乎很多人說小程序沒卵用、就是給微信打義工,搞到很后自己的app反而被紛紛卸載。
真有這么坑?
二、第一波有點坑
第一批 的小程序,主要四類:
1、成熟公司的防御。代表有大眾點評、攜程、今日頭條、豆瓣等,這些公司已經有了成熟的app平臺和流量體系,小程序則主要是截取其中的某一高頻功能,其意味看起來更像是防御性的——假如我不做,萬一有投機的人鉆了空子、做了個一樣的小程序怎么辦?對這些公司來說,小程序獲取新流量的用意沒那么大,更多是試一試的玩票,是“政治意義”。
2、內容雜志。代表有桔子創投內參、輕芒雜志、好奇心日報、得到等,用小程序閱讀的體驗確實比公眾號或h5好很多。可問題在于,這種閱讀也往往是沉浸而連貫的,和碎片而焦慮的微信場景并不相符。時間長了,大多數用戶恐怕還是會覺得直接從朋友圈看文章的碎片化閱讀很方便。
3、實用小工具。代表的有春節大火的親戚關系計算器,這些產品都是功能明確的線上工具,也很符合“用完即走”。一些還是挺有創意的,比如玄派小說創作輔助、形色識花+、扭扭脖子,確實是垂直低頻,用戶不大可能專門為之下載一個app,小程序正正好。

4、垂直社區或電商。比如coolbuy玩物志、嘴霸子、小圖酷之類,這是很典型的垂直社區或電商打法。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先行者中反面教材也不少,把小程序設計可能出現的毛病都淋漓盡致演了遍:
1、復雜交互功能繁多。這都是直接把小程序當app做的,做了那么久app,底欄不放3個以上icon都不好意思的。
2、不做好頁面分享。這種天生就是不打算被好好傳播的,我想分享小程序給其他人,還得退回第一頁。
3、名字冗長生僻、不易搜索。什么!居然還有名字是長串英文的,這是不大希望被搜索到吧?
4、技術支持不佳。這服務器端怎么做的,硬生生把小程序體驗做得和普通h5一樣慢。
問題的背后,是開發者共同的迷茫:小程序究竟適合做什么,怎么賺錢?這是一個定位困惑。
三、獨有的價值?
所謂定位問題,就是很多創業者自己都說不清小程序是什么,相對于app、公眾號、h5,它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價值(利益),讓你非做不可?
這是一個嚴重問題,小程序要想做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與開發者分利”的問題。沒有明顯的利益,開發者就很難有動力持續投入,生態就長不起來。訂閱號的生態長起來,就是因為巨大的傳播紅利,而服務號沒那么多紅利,就不溫不火咯。定位問題具體看:
1、線上看來是個坑。對于傳統的線上app開發者來說,很關注的無非是流量紅利和盈利轉化。首先,小程序基本沒有流量紅利,持續的活躍和留存也不簡單;其次,沒有流量粘合廣告價值就大大降低,而小程序本來就限制廣告投放;再次,由于和蘋果結算的爭議,小程序對虛擬交易嚴格禁止,這就導致很多基于增值服務的玩法打不了。這樣看來,沒流量也沒錢途哎,只能做電商了,可為何不直接用口袋購物或有贊呢?
下一篇:一招輕松借力玩轉互聯網頂層玩家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