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互聯網金融幾乎切入了所有傳統金融的領域。
而唯獨一個百萬級另外市場,讓他們四處碰壁,舉步維艱——這就是浩如煙海的票據市場。
來自中國銀行業協會 2020 年的統計顯示,票據累計承兌量已占到全國GDP總量的34.72%。
“中國真正懂票據的人,少之又少”,銀承庫的CEO王唯東曾說。
百萬億市場,如此一個潛力無限的市場,互聯網玩家為何會如陷入迷宮中,難尋出路?
01 藍海市場
占據GDP大頭的票據,到底什么來頭?
根據《票據法》的規定,票據是以支付為目的的有價證券。
票據分為兩種,一種是銀行承兌匯票,一種是商業承兌匯票。目前,在我國,市場上流通的大多都是前者。

什么是銀行承兌匯票?打個比喻,兩家企業,A向B進了一批貨,雙方簽訂了合同,約定半年后,A付款、B交貨。
但A因為某些原因,不能馬上付款給B,便拿著采購合同委托銀行,開一張或多張承兌匯票。
因此,票據可以理解為,銀行給企業開具的“白條”或“支票”。
對于B來說,假如他急需用錢,可以選擇把票賣給另一家銀行,或者中介。
當然,提前套現,就需要付出必然的代價,會有必然的折價,好比一張 100 萬的票據,可能B很終只能拿到 95 萬。
說起來簡單,但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票據,根本無法流通或激活,一直安靜冷靜僻靜地躺在各家企業的保險柜中。
“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反而成了一種負擔”,果藤金融CEO李春雷對一本財經稱,中小企業的票據額度紛歧,期限紛歧,承兌行紛歧,比較零碎,增加了銀行治理貼現業務的難度。
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很喜歡做的,就是撿傳統金融的“漏”——傳統金融眼中的臟活累活,就成為了他們眼中的“金沙”。
如此,催生了可以打包小票的票據中介們,同時,也給了互聯網金融切入的機會。
很火熱的,就是理財類模式。
還是以上面的例子,平臺從B企業手中,將這 100 萬的票的收過來,就會先從理財用戶的手中,將 95 萬湊出來,先給B企業。
半年之后,平臺再拿著這張票去銀行貼現,平臺和用戶,共同分享這 5 萬的利息。
對于B來說,提前兌現,獲得了現金流,用于再生產;對于平臺和用戶來說,獲得了利潤——如此看來,的確三贏。
除了理財之外,還有很多平臺屬于“撮合”模式,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對接買方和賣方,某種意義上,就是把傳統的線下模式,挪到了線上。
而他們的玩法,也還是集中在銀行不肯意接單的小額票據領域。
某種意義上來說,互聯網票據幫手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021 年 11 月上線的金銀貓票據貸,據稱是“國內第一家運作互聯網票據的企業平臺”。
此后,入場者逐漸增多,并形成三大派系。
第一派系,就是銀行系。例如民生銀行的民生易貸、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安然銀行的小票通。
銀行系打的是銀行剛兌的安適牌,相應地其年化收益率是幾大派系里很低的。
第二,互聯網巨頭系,主要有阿里的招財寶、京東的小銀票、蘇寧及新浪的微財富。
這些平臺主要是與票據中介等合作,依靠其流量優勢做渠道辦事。
第三,第三方創業平臺,如金銀貓、票據寶、銀票網、票據客以及其他兼營票據的P2P平臺等。

2021 年,票據行業迎來了集中發作,票據理財也一度被炒作成“很安適”的理財。
某種程度上,說是“很安適”也合理,因為只要票據是真的,很后付款方是銀行,這應該算是穩妥的“剛性兌付”。
來自中國銀行業協會的《中國票據市場發展陳訴》顯示,從互聯網金融介入票據行業到 2021 年 10 月,已有了 100 多家以票據產品為標的資產的互聯網理財平臺,它們推出了 3156 多只票據理財產品,累計交易金額超過 550 億元。
一時間,互聯網票據被認為是可以重構銀行票據辦事的一種商業模式。前景真的一片光明嗎?
02 四處碰壁
潮水來得快,退得也快。沒想到兩年之后,互聯網票據就開始了洗牌和轉型潮。
先是巨頭的離場。
京東和蘇寧的票據業務,曾被很多媒體拿出來比較,誰更有優勢。而如今,雖然雙方票據業務還在,而聲量銳減,再無新的動向曝出。
很多巨頭,也悄然抬高了票據的準入門檻,從此前的百元起投改為至少千元起投。
而 2021 年年底互聯網票據平臺中匯在線的跑路,更是將新浪微財富拉下水,一度被媒體曝出兜底 5000 萬,將當年所賺全部賠光。
還有,網易理財原有的網易銀票產品,已停止銷售。
此外,很多互聯網票據平臺,也出現了倒閉和轉型。

僅一年之后, 100 家平臺,便銳減到了 50 余家。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