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社區的李海(化名)今年72歲,早年離異,患有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由于優選的女兒忙于工作,平時家里很少有人陪護老人。
今年7月,孝順的女兒怕老人孤單,花了5.5萬元為老人購買了一個智能陪護機器人,但老人實在弄不明白聊天、按時提醒吃藥、遠程視頻通話等功能的操作程序,僅嘗試幾次就放棄了。

“老年人是聰明養老產品的主要使用者,很大的需求就是方便使用。”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健康與宜居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曲嘉瑤指出,在實際生活中這些產品卻存在著操作程序煩瑣、界面復雜,老年人使用難的問題。
她認為,家庭層面應注重發揮子女的作用,兒女是幫助父母與聰明生活相連接的很佳途徑,應倡導兒女向長輩們普及聰明養老知識。
聰明養老提升老人生活質量
目前,聰明養老包括四大領域,即聰明養老治理、聰明養老設施、聰明養老服務、聰明養老產品。
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認為,居家照顧老人付出的人力成本很高,通過聰明養老之后,一部分居家照顧能夠通過聰明養老實現替代。未來,實現自動駕駛和智能輔具以后,老年人出行便利和無障礙的程度將大幅度提高。老人獨居空巢是未來的大趨勢,聰明養老尤其是VR技術、遠程陪伴等科技的應用,可以部分緩解精神關愛的問題。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指出,實施“互聯網+養老”行動。持續推動聰明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拓展信息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應用,制定聰明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開展聰明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促進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等產品在養老服務領域深度應用。在全國建設一批“聰明養老院”,推廣物聯網和遠程智能安防監控技術,實現24小時安全自動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風險,改善服務體驗。
對此,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人口加速老齡化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重疊,聰明化養老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將極大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保障。

智能產品應適應老人使用能力
近幾年,我國城鄉社區積極構建聰明化養老服務平臺,致力于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以老年人遠程監護、遠程醫療技術、慢性病治理、在線醫療以及社區健康養老等為主導。
同時,居家智能監測技術成為老年人健康的“隱性伴侶”,包括機器人、智能起居監護、智能穿戴、日常健康監測、出行工具、康復輔具等設備,可以有效降低居家老人健康風險,并幫助失能、半失能患者改善生存狀態。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有些智能設備是按照年輕人使用習慣而設計的,老年人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設備的過程中,普遍會存在一些心理障礙,如抵觸、害怕、不自信等,致使老年人不能正確使用,甚至放棄使用智能設備。“如今,很多聰明養老產品叫好不叫座,根本原因是產品沒有考慮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使用能力。”吳玉韶更進一步強調,加上現在有些企業在宣傳中靠一些專業術語,將自己的智能產品吹噓得天花亂墜,所以還應防范炒作概念、玩噱頭的做法。
同時,社區和街道應加大對老年人聰明養老知識、產品的公益培訓力度,應在老年大學、老年社區活動中心廣泛開展相應的培訓,并在老年人當中開展互幫互助的學習活動。
“兒女有責任和義務幫助老人實現聰明養老。”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原巡視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會研究員唐振興認為,應弘揚孝親敬老傳統文化,積極購買適合老人使用的智能化產品,滿足老人個性化需求,促進消費升級。
當然,養老服務很大特征是以人為本和情感的近身性,唐振興進一步強調,再先進的技術都不可能代替情感需求和近身服務,聰明養老應注重“技術精度+人文溫度”相結合。
聰明養老供需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許多智能養老服務平臺提供的只是信息交換功能,而老年人需要的更多是實實在在的近身服務。無法真正解決老人的實際需要,是當前聰明養老的很大癥結所在。
2020年,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鄉老年人對于上門看病、康復護理等醫療健康類服務需求居于首位,分別有38.1%、11.3%的老年人需要上門看病和康復護理服務;其次是上門做家務等日常生活類服務,有12.1%的老年人需要上門做家務服務;再次是心理咨詢或聊天服務,需要此項服務的老年人比例為10.6%。此外,在住房設施方面,老年人反映很多的問題為沒有呼叫或報警設施,其比例高達39.5%。這說明老年人對健康、緊急救援、日常生活和心理咨詢四類服務的期望很高,提供以上服務應是社區智能發展的主要方向。
曲嘉瑤認為,我國聰明養老尚處于起步階段,功能定位還不明確,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與老年人需求之間還存在不匹配、不協調的問題,供需存在很大差距。
她建議,應提升資源整合能力。智能養老平臺應加強與周邊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家政公司、社會組織等合作,使之快速與老年人的需求對接,為老年人提供及時、優質的養老服務。應尤其注重功能整合,一個平臺或者APP應同時滿足多種服務需求,做到內容全面,資源連接充足,優化養老服務資源配置。

原新分析認為,目前,我國聰明養老產業發展不成熟,尚未形成規模,各類服務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差,各自為政,適老性有待提升。
聰明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聰明養老產品和服務供不應求,服務模式不成熟;同時,聰明養老服務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較低,宣傳力度小。此外,聰明化養老產品研發、聰明養老項目團隊設計專業人才匱乏,缺乏聰明養老行業細分專業協會、權威組織、研究機構及產業基地等。
提高適用性推動聰明養老
“當前,應加強發展聰明健康養老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唐振興表示,各級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社會組織的作用,實施適合中國國情的聰明健康養老工程。同時,推動信息化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實施社區無障礙建設和家庭適老化改造,推廣使用智能化設備的經驗。
他還強調,當前應突出以老年人為中心的產業發展方向和研發路徑,提高聰明養老產品技術的適用性,解決服務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尤其是積極解決照護失能老年人的相關醫療和護理技術難關。有關科研機構應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把握國際養老健康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研發適合老人使用的可穿戴設備及服務型機器人的核心技術,研發出更多老年人想用、會用的產品。
“應建立健全聰明養老行業的配套法律法規,制定聰明養老相關產品與服務的行業標準,謀劃聰明養老發展中長期規劃。”原新建議,“比如,建立聰明養老服務規范、質量監控、風險預防、糾紛處理、績效評估、信息互聯等服務與產品標準等。”
針對老年人群對智能產品使用技能不足問題,有關專業人士還建議,應堅持需求導向,強化聰明產品和服務的適老化、多元化發展,堅持用戶思維、簡約思維、精細思維、實用思維、適老思維,加快聰明養老產品的研發與推廣。針對老年人網絡技術和職能設備使用不熟的普遍特點,尤其要加強監管網絡安全與保護個人隱私。
同時,加速培養聰明化養老領域的專業人才和研發團隊,提升聰明養老軟實力;堅持創新,把很新科學技術融入聰明養老領域,強化智能養老設備、產品與網絡信息技術開發,增強聰明養老硬實力。面向老人開展聰明養老宣傳,循序漸進地推進聰明養老服務的普及,開拓聰明養老市場。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