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aoz
來源:caoz的夢囈(ID:caozsay)
很多人好奇,互聯網巨頭的廣告投放是不是知道自己隱私,是怎么知道的。
其實,我不能說互聯網巨頭的廣告投放,一定用到了你特定的隱私,實際上很多網上的傳言我個人感覺并不現實,比如所謂監聽你聊天記錄或通話內容,雖然這樣做的技術手段確實存在,但我認為這種方式的風險收益比很低,所以我不認為互聯網巨頭會干這樣傻的事情。
但巨頭所能把握的用戶隱私,有很多種方式,真的是超出很多普
通網民的認知。
1、大部分隱私都是我們自己暴露的。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有個詞叫做"人肉搜索",基本上,對于大部分網絡上較為活躍的人來說,被高手翻出各種真實隱私,其實是很簡單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暴露了多少隱私,我們以為別人不太可能知道我是誰,別逗了,自己早就在網上展示過無數次了。
2、互聯網巨頭擁有你想象不到的數據。
我以前講過案例,互聯網巨頭在協助警方抓捕入侵者,破壞者或其他違法犯罪人士的時候,經??梢蕴峁┓浅M暾南右煞纲Y料信息,包括很新住址,活動區域等等。
巨頭的數據遠比很多普通人想象的豐富。
3、數據打通存在巨大的利益驅動因素。
巨頭在做數據分析,以及廣告投放優化的時候,數據打通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那么巨頭在數據打通方面的動機和能力都是驚人的。
實際上很多人對此理解不深,可能覺得,這個巨頭的某個產品不太可能知道我更多的信息。
你知道巨頭旗下有多少產品么?
阿里旗下有多少款產品,騰訊旗下有多少款產品,百度旗下多少款,頭條旗下多少款,網易旗下多少款。
他們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有多少款,同一個巨頭下的產品往往使用同一套廣告投放和治理平臺,這個不難理解吧,那么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巨頭老板,你希望數據價值很大化,你會不會要求把所有產品的數據打通,從而實現用戶標簽的精準化,以達成廣告收益的很大化。
移動互聯網比PC互聯網更簡單精準定位到人,實際上PC互聯網,還經常存在一些定位不正確的現象,比如以前總有人跑來問我,為什么百度后臺數據顯示4399用戶有很多30-40歲的中年人?我說那是因為很多孩子用家長的電腦。PC時代,家庭和網吧共用電腦是個很常見的場景,但移動時代這種場景就少了非常多,相當多小孩子有自己的手機。
很多人不理解數據打通,比如你同時使用了A產品和B產品,而A產品和B產品屬于同一個巨頭,那么他們實際上很簡單建立數據打通機制,通過某些特征信息讓用戶資料共享,用于用戶的個性推薦或廣告投放。很多人會自以為,我在不同產品的不同賬戶,都是獨立的,表面上是這樣的,但實際上巨頭很簡單知道這些賬戶之間的關系,看破不說破,他們只是不愿意讓你知道他們知道。
你的社交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一篇舊文建議再看看。
4、手機的特征采集,比PC更簡單
手機可以采集機器優選標識信息,甚至可以采集你的手機號,通訊錄等信息,實際上假如用戶沒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很多軟件安裝都默認采集各種信息的,通過機器優選標識信息,不同軟件產品,假如從屬于同一個巨頭,或者有同一個第三方數據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的話,那么其實很簡單把用戶數據打通。
而且,很多軟件安裝的時候,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把你手機號采集到服務端了。大部分人安裝軟件的時候,默認隱私授權這個步驟都是直接忽略的。
所以有人說,我用了某APP,沒有提交過手機信息,他會不會知道我的手機號,這里就存在多種可能,第一,由于數據打通,你在其他APP里提交過的手機信息被關聯進來了。第二,這個APP安裝時已經默認采集了你的手機號碼信息而你沒有意識到。第三,可能你這個版本注重安全了沒有答應采集信息,但禁不住,你以前某個舊版本安裝的時候,或某個數據打通的APP安裝的時候沒留神被采集了,相關巨頭系統后臺的數據長期留存,你根本不知道的。第四,你的某個好友傻呵呵被采集通訊錄的時候把你手機號關聯進去了,而基于某種邀請機制或分享機制,系統知道你就是你好友通訊錄里的某某。
5、聽說過彩虹庫沒,我舊文提過很多次了。
隱私數據的販賣也是很大的市場,實際上很多公司以此為生,比如現金貸業務,所謂風控,核心是什么?我平時都懶得說,各種數據公司販賣的“黑名單數據”,花錢買就對了。還有保險行業也曾經是買數據的大戶,至于電信欺詐行業,機票欺詐等領域,那就更不用說了。
數據來源數不清,你說巨頭不賺這個錢,你禁不住巨頭里面的某個人賺這個錢。你說有關機構不會濫用數據,你禁不住有關機構里有人偷偷靠這個發財。更不用說有些機構本身自己就不是那么干凈。
我在各種創業者的社區和群里,經??吹竭@樣的問題,我有多少多少什么什么數據,請問該如何變現,想想,所有把握數據的人,都覺得不變現就是傻,就是沒本事,你覺得你的隱私數據會安安靜靜的躺在某個平臺數據庫的角落里,可能么?
很近幾年嚴打,說實話,抓了不少人,整體而言有相當好轉,這樣的案例你可以搜索到很多,但假如你覺得隱私數據的地下交易會銷聲匿跡么?這樣想是不是太年輕了。
另外,你以為巨頭不買
數據么?做金融服務的誰不買數據?不買數據怎么做征信,怎么做各種身份及資質審核。
當然,買數據也不都是違法的,官方的個人征信數據是可以付費查詢的,隱私數據也分敏感度層級,很多清洗脫敏后的數據是完全可以合法傳遞的,否則智能推薦和廣告精準投放就都不存在了。對消費者來說,其實這個邏輯也很簡單,你想獲得某種便利性和快捷性,就要出賣一些個人的隱私信用。
你希望住酒店的時候信用住,你希望辦簽證的時候少提交材料,你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花唄授權,那,你就要提高個人信用分,自然就會老老實實的提交個人的各種信息證實,房產,機動車,公積金,等等等等。然后,你看了一篇新聞,恍然大悟的喊道,哎呀,巨頭居然偷窺了我的cookie。
互聯網上無隱私,當然是真的,至于一些安全部門,基于安全原因對用戶行為的觀察,我相信讀者也都能理解。我跟很多人說過,微信朋友圈不要亂轉發信息,群聊不要發敏感和謠言類信息,很多年輕人不以為然,覺得我可能是矯情,我身邊被炸號的案例已經很多起了,很多人一時口無遮攔,或者以為不過是轉發個好玩的視頻,結果炸號了,到處求人恢復,你以為是騰訊為難你?你找馬化騰都沒用。
言至于此吧,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會開小號,會雙開或多開,會狡兔三窟,有的甚至知道定時清理cookie,自以為巨頭不知道你是誰,自以為可以匿名在互聯網逍遙,別天真了,巨頭在產品層面只是會假裝不熟悉你。
很多人勸我公眾號開個小號以防萬一,有啥用,心理安慰么,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做人就對了。


如果您覺得 互聯網上無隱私是真的么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4251.html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