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戰”之后,網約車行業司機減半、收入腰斬,或將迎來“寒冬”。
近日,摩根大通研究所(JPMorgan Chase Institute)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3年末至今年初,美國網約車司機的月均收入下降了近一半,今年3月,美國網約車平臺司機月均收入為762美元,而在5年前,這一數字逾1500美元。
另外,2017年,美國網約車或者網約貨車司機(例如Uber或Lyft司機)也比2013年大幅縮減,下降幅度達53%。
這份報告是對2012年10月-2018年3月3900萬份樣本中230萬個數據分析后得出的。摩根大通認為,這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但很難找出全部的原因。
首先,較低的客單價可能降低了司機收入。例如,拼車服務已經從豪華車轉移到普通車,所以訂單價格也會有一定的調整。
其次,司機與乘客配對時間的拉長,使得部分兼職司機的服務時間減少,從而降低了收入。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大多數使用相關應用的司機一年只開三個月或更少時間的車,只有12.5%的人一年駕駛10個月或更長時間。
不過,Uber和Lyft方面均認為,鑒于使用Uber的司機越來越多,平均時收才是一個更合適的衡量指標,而非月均收入。
中國網約車市場“單多車少”
事實上,不只是美國,中國的網約車行業似乎也遭遇了類似情況,“單多車少”的情況屢見不鮮。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約專車或快車用戶規模達到2.36億,seo快速排名軟件,網站seo優化軟件,百度seo優化軟件,seo排名軟件,百度seo排名軟件,較2016年增加6824萬人,增長率為40.6%,用戶使用比例由23%提升至30.6%,較2016年增長7.6個百分點。
然而,消費者需求上漲的同時,網約車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局面,特別是惡劣天氣條件下,更是一車難求。
一方面,平臺派單規則改變和抽成增加使得司機接單數量下降。
據悉,滴滴專車啟用“禮橙專車”的新品牌后,查的更嚴了。一位滴滴司機向投資界透露,“平均一天也就15單左右。現在開車沒之前賺,很多大單滴滴會優先派給自己的專車,經常去機場都是空車回來。”
今年7月初,滴滴再次宣布“調價”,決定對車主的抽成由原來的25%增至30%,很多司機紛紛要換東家。
另一方面,監管對網約車司機的更嚴“把關”也加劇了這一現象。今年6月,在2018世界交通運輸大會期間,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透露,中國有210多個地級以上的城市出臺了網約車實施細則,34萬人取得了網約車駕駛員資格,17萬臺車輛取得了網約車運營證。
而此前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各地已經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約23萬多本,車輛運輸證約14萬多本。這就意味著,大約半年的時間,全國網約車運營證僅增加了約3萬本。
再加上滴滴整改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從這些方面看,網約車行業或許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場“寒冬”。只是,“傷筋動骨”之后能否換來整個網約車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還需拭目以待。
如果您覺得 摩根大通:美國網約車司機減半收入腰斬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2826.html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2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