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周曉鵬認為,門戶其實從PC端轉移到了移動端,APP可以看做是門戶的進階形態(tài)。刺猬公社獨家獲悉,目前新浪已經確定了總編輯人選。
刺猬公社|熊少翀
5月17日,一個平常的工作日,周曉鵬像往常一樣走進新浪總部大廈5層的辦公室。但這一天對于他來講卻并不平常,這是10年來他很后一次以新浪人的身份在這里辦公。
在新浪新聞總編輯的崗位上做了僅僅兩年后,周曉鵬選擇了轉場。他是這家曾長期稱霸中國各大門戶的互聯網媒體公司近20年來的第二位總編輯。他的前任——有“中國網絡新聞教父”之稱的陳彤,則在同一崗位上干了12年。
似乎從2021年以后,中國的門戶總編輯便進入了頻繁更換的階段。周曉鵬并不是任期很短的門戶總編輯。搜狐的吳晨光和網易的陳峰都只做了一年多,而唐巖,陌陌創(chuàng)始人,則只在網易總編輯職務上呆了五個月。搜狐和網易均在很近六年內換掉了三位總編輯,沒有一個任期超過三年。
這一要職的動蕩,或許與媒體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有關,其中當然包括門戶的頹勢趨顯。
1998年前后,中國三大新聞門戶網站網易、搜狐、新浪先后創(chuàng)立,由此拉開了中國互聯網新聞的序幕。兩年后,三大門戶先后登陸美國納斯達克。隨后幾年,憑借著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和普及,它們成為中國很引人矚目的公司。
陳彤曾不無驕傲地在他于2005年出版的《新浪之道》一書中寫到,“假如說,互聯網改變了世界,雅虎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那么,改變了中國人生活的就是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那個時候,這三大門戶的影響力就相當于現在的BAT。
如今卻已天地覆轉。騰訊和阿里的市值均已達3000億美元之巨,而網易不到400億美元,新浪在70億美元徘徊,搜狐更是只有十幾億美元。互聯網資深人士keso(洪波)評論說,門戶做的也只是傳統(tǒng)媒體的生意,天花板太低。
門戶總編輯頻繁出走,轉而內容創(chuàng)業(yè)。李學凌創(chuàng)辦了歡聚時代(YY),趙瑩做了醫(yī)學美容社交產品美黛拉,唐巖的陌陌則在美國,而當年以報道孫志剛案一舉成名的陳峰,則做了一款針對90后受眾的內容社交產品“蓋范”。
離開新浪后,周曉鵬也宣告離開門戶。他即將擔任阿里大文娛副總裁,負責UC和土豆的相關業(yè)務。阿里大文娛在俞永福的帶領下,動作頻頻。UC旗下的UC號在升級為“大魚號”后,成為阿里內容分發(fā)版圖的重要一環(huán),而土豆則在近期公布進軍風口下的短視頻戰(zhàn)場。
對于在新浪做了十年的周曉鵬而言,這是一個新領域。
“我對自己未來的幾年有明確規(guī)劃。我不希望自己被人打上一個標簽,只會做門戶意義上的內容”,周曉鵬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他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想要換一份工作,正好有獵頭找到他。他認為自己已走到了一個需要尋找突破的節(jié)點。
周曉鵬在2008年進入互聯網行業(yè),正好完整參與了中國網絡新聞從無到有、從興起到繁榮、從門戶PC時代到移動時代的全過程。
他很初供職于瀛海威,這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給商。他也在電商網做過電商,當時還沒有阿里巴巴,馬云還在北京做中國黃頁。后來他又去了中國日報網站,市場、發(fā)行、內容都做過。
直到2007年11月,周曉鵬經朋友介紹,通過陳彤面試,進入新浪新聞中心,先后任副總監(jiān)和總監(jiān),2021年2月任新浪新聞副總編輯。
2020年1月,周曉鵬接替當時前往小米的陳彤,擔任新浪網副總裁、新浪新聞總編輯,主管新聞中心、博客和信息安全業(yè)務。
兩年時間內,周曉鵬用他的方式改造著這家業(yè)務體量龐大的門戶網站,卻也有諸多想法并未來得及實現。周曉鵬稱,他很大的遺憾是,沒有更大膽地做組織結構和資源布局的靈活調整,而是被大公司既有的慣性推著走。
陳彤曾說:“新浪創(chuàng)造了中國媒體發(fā)展史上的一段神話。”從門戶到博客,再到微博,新浪始終是中國互聯網新聞行業(yè)的領軍者。但在移動互聯網的潮水沖擊下,新浪表現出了不適。
移動互聯網數據研究機構QuestMobile于今年初發(fā)布的統(tǒng)計報告顯示,在PC端,新浪依然排名靠前,但在移動端,新浪新聞APP2021年12月的活躍用戶數僅為5655萬,盡管同比大幅上漲214%,卻依然落后于騰訊新聞(2.22億)、今日頭條(1.69億)、天天快報(9242萬)和網易新聞(6498萬)等一眾競爭對手。
而在APP活躍率(DAU/MAU)和用戶粘性等指標上,新浪新聞也幾乎在主要競爭對手中墊底。
新浪兼CEO曹國偉在今年1月的新浪年會透露,該公司將專門成立新浪移動公司,發(fā)力移動端。雖然這塊業(yè)務并不需要新任總編輯負責,但如何做好移動時代下的互聯網新聞,依然是對后繼者的很大考驗。
刺猬公社獨家獲悉,原新浪新聞副總編輯孟波,在短暫離開后回歸新浪出任新聞總編輯,負責新聞中心和信息安全業(yè)務,博客將不再由其負責。1971年出生的孟波,是《南方都市報》和《新京報》的評論部創(chuàng)始人,曾在孫志剛案中以社論的方式幫助南都一戰(zhàn)成名。
孟波
門戶式微,門戶總編輯這一工種卻并未消失。2021年10月陳彤離開新浪時,業(yè)內一度盛傳新浪將取消總編輯職務。但周曉鵬否認稱,新浪內部從未有過這類計劃,搜狐和網易也未取消,只是暫時空缺。
網信辦很新發(fā)布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治理規(guī)定》也尤其規(guī)定,總編輯是網絡新聞媒體必備的治理崗位。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門戶當前的處境都不容樂觀。門戶時代步入黃昏了嗎?中國的網絡新聞走過近20年,應該如何看待移動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新聞內容生產、分發(fā)和傳播?門戶總編輯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zhàn)?刺猬公社和周曉鵬聊了聊。
移動時代下
新聞的做法不一樣了
刺猬公社:離開新浪是什么原由?
周曉鵬:我在新浪到今年正好是十年。一般到這種節(jié)點性的時間,大家都會思考一下,自己未來要去做什么。其實我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想這個問題。在一個去中心化生產和傳播的時代,在一個移動化時代,到底如何理解媒體、資訊、內容、產品、平臺這些概念和關系?我是覺得未來作為一個媒體治理者,你要想做出來,就既要懂生產,又要懂分發(fā),既要懂內容運營,又要懂用戶運營和產品運營。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綜合一點。我不希望自己被人打上一個標簽,只會做門戶意義上的內容,這是不夠的。
刺猬公社:在阿里你要做些什么事情?
周曉鵬:這個目前還不方便說。我覺得大家的理念是比較一致的,我當時也跟他們(阿里)講過我對內容發(fā)展的理解。我覺得一個資訊平臺,或者一個媒體,未來的價值主要是三點:提供信息增量,提供視角增量,提供體驗增量。
刺猬公社:怎么理解視角增量?
周曉鵬:幾年前,大家覺得信息越多越好。但是現在才發(fā)現,信息不是越多越好,是越適合我的越好。同時,你不僅僅滿足于“發(fā)生了什么”,更有價值的信息是,“這個信息背后延展的東西是什么,該怎么去看”。這個就是我在新浪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比較強化的一點,就是視角。
我曾在新浪內部,問過大家一個問題。我說,為什么大家天天坐在這,我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除了養(yǎng)家糊口掙工資,還有什么價值?大家說,我們在做新聞,我們在做報道。我說,我們報道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他們說,我們能讓用戶看到世界發(fā)生了什么。我又問,用戶為什么要了解這些事?假如我不了解的話,又有什么問題呢?大家就沒有答案了,鴉雀無聲。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一個媒體很基本的出發(fā)點。大家能不能在這個層面上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它就僅僅是一份工作。
所以后來我跟他們講,我們其實是希望用戶,通過消費我們所提供的資訊內容產品,能夠有助于他們形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體系。我們要了解用戶,但我們不能僅僅去迎合用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對于新浪新聞而言,我們要在用戶喜歡看的東西,和基于我們的專業(yè)性和價值觀基礎之上去生產的內容之間,找到平衡。
我跟阿里也聊了這些東西,希望未來能夠把這些理念帶到里面去,能夠在未來的業(yè)務當中呈現出來。
刺猬公社:如何生產出適合移動互聯網傳播環(huán)境的內容產品?
周曉鵬:核心來講,應該就是產品思維。前幾天我還在新浪內部建議,能不能考慮不再設立編輯這個崗位?其實他們應該叫內容產品經理,或者內容產品運營。因為大家對于編輯的理解和認知,已經比較固化了。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網絡門戶時代的編輯,就覺得是把記者交來的稿子編一下,發(fā)到報紙上做個版,或者改改標題,然后做個專題。這就叫編輯。
但這是不對的。互聯網世界的一大特點是,產品直面用戶。所以產品很核心的功能就是用戶體驗。我們現在編輯要做的是什么?當用戶在消費你提供的這些信息內容時,你要想,他有什么樣的需求,你該怎么去滿足他。
刺猬公社:在門戶網站和移動端之間,新聞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樣嗎?
周曉鵬:我覺得從用戶思維和產品思維來講,本質上沒有變化,只是要更強化了。因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能夠相對更清楚、更正確地拿到用戶數據。所以為什么現在有所謂的算法推薦這種趨勢出現。
移動互聯網時代對媒體從業(yè)者的要求更高了。因為手機屏幕很小,用戶又處于一個碎片化的、注重力很難集中的狀態(tài),那么你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實現信息的獲取和交互。移動互聯網也提高了對傳播能力的要求。在中心化時代,編輯不需要考慮傳播。而現在,傳播就是一切,你的東西傳播不出去,質量再好也沒有意義。
刺猬公社:新浪是怎么做的?
周曉鵬:比如說像今年的兩會專題,我們尤其強調移動端用戶的感知跟交互體驗。它應該是今年所有移動端兩會專題中,做得很好的。我們天天會根據后臺接收到的用戶數據,隨時調整板塊。比如用戶對某些板塊根本不看,那我就把它下掉。以前PC端不是這樣的,基本上就是都往上堆。我見過內容很冗雜的一個專題,有三十二屏。他們認為屏數越多,專題就越飽滿越好,其實不是這樣的。
另外,以往的專題中,通常打開就是一個焦點圖,但我們這次沒有放焦點圖,而是直接放上了短視頻。因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對于短視頻的消費意愿太強了。我一直認為,直播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短視頻是萬萬不能的。不是所有題材都適合做移動直播,但是大家都跟風,什么事都往直播上扣。其實大家都知道真實數據到底怎么樣。
刺猬公社:為什么沒有短視頻是萬萬不能的?
周曉鵬:因為短視頻已經成為一個在很多題材下都適用的主流報道方法。比如某地出現火災,你一個10秒鐘的短視頻,比你發(fā)出的任何文字都更形象,更有沖擊力。再比如,你看綠公司年會,會從頭到尾把這個長達幾小時的視頻直播從頭到尾看一遍嗎?肯定不會。假如有人給你做了一個剪輯,把這個年會很出色的畫面做了一個一分半的短片,那你一定會看。
總的來講,短視頻的這種信息表達方式,不僅有更強的表達能力,而且對用戶來講,消費更方便。
刺猬公社:現在的媒體內容呈現形式主要是圖文、長視頻、短視頻和直播,你認為接下來可能會出現的新形式是怎么樣的?
周曉鵬:這個東西很難講。也許未來可能是全息影像。我個人認為它一定會是一個趨勢,對媒體產生巨大的影響。我一直有一個觀點,顛覆媒體的一定是技術,而且,未來的媒體首先是科技公司。因為所有你能看到的對媒體行業(yè)有顛覆性的影響,其實不是媒體行業(yè)自身去做的,而全是技術。從廣播,到電視,再到互聯網,都是如此。
刺猬公社:你怎么看VR在媒體行業(yè)的應用?
周曉鵬:VR這個東西雖然炒得很火,我也對它心存敬畏,但我還是覺得,行業(yè)里一些人還是浮躁了。我們現在講的VR其實都不是VR。它應該叫三百六十度全景視頻。而且做一個五分鐘的VR片子,要想達到一個很好的質量,至少要一百萬美金,一般的媒體公司是做不出來的,也沒有這個技術能力。
所以現在大家經常講,我們在報道當中用VR,全是扯淡。其實就是一個三百六十度全景視頻,這個東西非常簡單。你買八個小蟻相機,拼一下,然后直接在這兒一放,轉一圈,再后面一合成,就出來了。現在谷歌還提供了全景視頻云剪輯的服務。所以坦率來講,做這個并不難。
我覺得所有的表達方式都是為內容傳播本身服務的。不是說很新的技術就是很好的,就必須要用,而是要針對內容本身和受眾對象本身,去考慮采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
刺猬公社:你怎么看門戶現在的內容生產模式?
周曉鵬:傳統(tǒng)門戶的生產方式是中心化的,用戶都通過這個入口獲取資訊,但現在要面對的現實是,內容生產的去中心化了,也就是自媒體的產生。這意味著,機構媒體倘若只跟機構媒體合作,或者整合信息源只來自機構媒體,內容質量和豐富程度會大打折扣。所以,門戶必須擴源,必須跟自媒體合作。
某種意義上講,新浪可能是中國很大的內容池。除了新浪網,還有微博、秒拍、博客,博客現在天天有四五十萬篇的原創(chuàng)作品出來。很多人得知這個數據都很驚異。
但資源不等于內容。這些海量的資源,該怎么變成自己的內容,是一個問題。因為你散落在各個平臺資源,假如不進行格式化、數據化處理,其實無法成為你真正的內容。所以對于新浪這些門戶來講,如何把資源變內容,是第一步。
其次在內容生產上,還有一點是要做有視角的內容。套用馬斯洛理論來講,用戶對信息的需求也是分層次的,從發(fā)生了什么,到為什么會發(fā)生,再到怎么看待這件事,用戶對內容的消費需求是在不斷升級的。
還有一點,我認為有些門戶現在的一些做法,是把自己原來所積累的媒體價值給扔掉了,都去做分發(fā),忽視了自身媒體屬性價值本身。只用自己的短處去博人家的優(yōu)點,是不明智的。我覺得,未來門戶應該是在算法分發(fā)跟原有的門戶模式下,尋找一個中間點。這個中間點既能夠把你這個媒體價值體現出來,同時又能提升你的效率。
新浪的焦慮
刺猬公社:新浪是一個傳統(tǒng)媒體嗎?
周曉鵬:我多次講過,拋開微博來講,在我眼里,新浪就是一個傳統(tǒng)媒體。這個“傳統(tǒng)媒體”,我是從信息的產生和分發(fā)角度上去定義的。以前大家通過報紙、電視、廣播去接收信息,是一對多的傳播,新浪這幾大門戶也是一樣。只不過是接收渠道從報紙、電視、廣播轉移到了電腦手機,但信息生產和分發(fā)方式本質上都沒有變化。
我覺得媒體的定義不能從新跟舊的角度去定義,大家老是覺得舊的就是過時的,其實不一定。報紙電視依然還有生命力,而廣播的第二春還遠遠沒有到來。媒體應該從另外一些角度去定義,比如內容生產方式的角度,報紙雜志應該定義為原創(chuàng)媒體,內容是原生的,搜狐新浪這些是聚合媒體,微博是社交媒體。我認為,自有了微博,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
刺猬公社:新浪這兩年在跟其他門戶的競爭中,顯示出了一定程度的弱勢。
周曉鵬:門戶之間的競爭,核心拼的是一個公司的綜合實力,尤其是戰(zhàn)略布局的能力,而不再是只通過一個專題、一篇報道去競爭。比如騰訊,移動端的量非常大,是因為有微信平臺的支撐,新浪的移動端在去年迅速增長,是因為微博這個平臺。包括像新浪的內容池建設,是因為有微博、秒拍等各項的支撐。騰訊則投了快手。
以前大家都是拿門戶跟門戶去比,這個其實是不對的。騰訊的門戶只是它業(yè)務的一小部分。所以這時候你就會發(fā)現有些網站就尤其痛苦,它們內容比較單一,移動端的抓手基本沒有。很現實的,就是反映在股價上嘛。(笑)
刺猬公社:新浪一直在發(fā)力移動端,但根據第三方數據公司的報告,新浪新聞APP的表現與騰訊、網易等競爭對手的差距還比較大。
周曉鵬:新浪其實在去年才開始真正發(fā)力移動端,而且你也能在一些第三方數據公司的報告中看到,整個的增速是非常快的,所以很有潛質。針對這一塊,新浪正在做體制機制上的調整。新浪移動要單獨成立一個公司,這個公司正在籌備當中,很快就會出來。
新浪將發(fā)動全公司的力量來做移動端。上一次新浪用這么大力氣來做一件事情,就是微博。
刺猬公社:有人認為,當初微博能做起來很大一個原因是曹國偉推行的MBO(治理層收購),通過高管持股,上下齊心協(xié)力,現在這個因素似乎不存在了。
周曉鵬:不不不,其實現在從某些角度來說,發(fā)展條件比微博那會兒要更好了。微博那會兒大家是摸索著在做,當時也完全沒有自己的團隊,大部分是門戶的團隊參與進來做的。現在其實移動本身就有幾百人的專職團隊,也有相對成熟的產品。像剛才提過的,新浪擁有可能是中國同行里很大的內容池,這都是新浪移動可以使用的資源。
刺猬公社:你剛才提到博客天天能產四五十萬篇原創(chuàng)內容,但很多人大概都有一種印象,博客似乎是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之間是不是有些出入?
周曉鵬:因為微博、微信等新平臺的分流,之前博客確實有一個往下走的過程,但從去年開始有一定的反彈。這里有一些原因。在運營上,我們增加了一些垂類用戶的拓展工作。有很多用戶,其實不想做商業(yè)化的自媒體,單純想要記錄,留下自己生活的痕跡。新浪博客就是一個持續(xù)穩(wěn)定的平臺,這就是一個價值點。不會出現忽然某一天自己的號被封了或平臺關閉的情況。
刺猬公社:新浪還會花大力氣做博客嗎?
周曉鵬:會。我相信新浪博客在今年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多年來新浪第一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針對博客的產品運營和技術團隊,包括PC端和移動端的。博客是有價值的,天天的PV上億。去年上線的博客APP,也有十幾萬的DAU。今年,新浪會在PC端優(yōu)化寫作用戶的體驗,在移動端優(yōu)化閱讀和交互體驗。
另外,博客在運營端也做了一些改變。以前是運營博主發(fā)的文章,現在我們覺得這個思路不夠,想要運營博主,就是如何讓更多的人來這里寫作。從對內容的運營延伸到對人的運營,尤其是一些垂直品類的運營。因為有些垂直品類里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寫作意愿,這些人是博客重點服務的對象。
刺猬公社:新浪內部有焦慮嗎?
周曉鵬:做互聯網的沒有焦慮和危機感就不正常了。焦慮一直都有。互聯網世界發(fā)展變化非常快,新浪這樣一個將近20年的公司,依然還能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其實是很不簡單的。某種意義上,新浪跟BAT等其他幾大互聯網公司不太一樣,新浪的媒體屬性非常強,而媒體是一個不掙錢的行當,利潤率是非常有限的,這時候要跟中國的幾大互聯網公司去拼整體實力,新浪面臨的挑戰(zhàn)是非常大的。
此外,新技術的變化,也正在重構整個媒體行業(yè)。比如今日頭條的算法分發(fā)模式,本質上解決的是內容分發(fā)的效率問題,由此帶來商業(yè)效率的提升。這并不是很深奧的東西,但就是這樣一個點,使得整個行業(yè)格局、業(yè)態(tài)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未來你不知道還會有哪些東西會出現,所以這時候會焦慮。但對于互聯網從業(yè)者來說,焦慮并不是一件壞事。互聯網行業(yè)優(yōu)選不變的就是變化。對于創(chuàng)立時間很長的公司來講,很大的問題往往不是外界的變化帶來的,而是內部的不變化帶來的。外部基本是兩三年就有一個大變化,而內部由于慣性并沒有發(fā)生改變,組織架構、資源配置方法等等都沒有發(fā)生改變,所謂的船大難掉頭。
門戶進入日暮時分?
刺猬公社:門戶的時代過去了嗎?
周曉鵬:看你怎么去理解門戶。門戶很核心的功能就是資訊聚合再分發(fā)的入口。從這個意義上講,從PC端看的那個網站叫門戶,從手機端看的APP也是門戶。門戶其實從PC端轉移到了移動端,APP可以看做是門戶的進階形態(tài)。簡單來講,假如PC端的網站是門戶1.0,APP就是門戶2.0。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整個的運作模式、人員組織結構該如何應對,包括內容的表現形式,分發(fā)模式,該如何適配移動端,這個是原有的門戶所面臨的變化。所以你可以看到,搜狐、網易都在做相應的調整,新浪也是,還專門要成立一個公司來做,盡管大家的思路不同,方法有所不一。所以不能講門戶過時了,而是它們的方法在改變。

刺猬公社:那想必你也不會認同“門戶衰落了”這樣一個在近幾年時常被人提起的觀點。門戶可能只是在迭代和進化?
周曉鵬:是的。現在大家提的概念很多,卻缺乏對這些新概念的正確定義和理解。很難講門戶在衰落,只是會有新的門戶形式出現。其實講到門戶的時候,我們很多人自身把這個概念理解為PC端,這個某種意義上講不是門戶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思維慣性的問題。
門戶從PC端到移動端,背后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需要引起媒體公司的關注。那就是,任何資訊都是附著于某種傳播介質上的,而改變介質的是技術。技術會帶來新的介質和呈現形式的出現。假如未來出現一種新的介質,能夠比手機更好地傳遞信息,那現在所有這些基于手機的APP、這些公司,可能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這幾年門戶網站PC端的UV數據是在不斷下滑的,但是從去年開始,下滑幅度趨緩了,這說明,雖然用戶人群在轉移,但還是會有固定的人群去看,門戶網站的用戶基礎并未完全消失。以后或許還會有些許的上升,但不會有爆發(fā)式的增長了。
刺猬公社:意思是說,門戶網站的下行趨勢基本是不可逆的?
周曉鵬:除非是說,未來會有一些新的內容形態(tài)、從資訊的表達形態(tài)來講只有在PC端才有獨特的體驗,才會吸引人過去。但這種情況會很少了,因為從行業(yè)的整體發(fā)展方向和公司的投入情況來看,肯定是把移動端作為重點,資源都會在這里集中。所以門戶網站已經不太可能有大機會了。
刺猬公社:作為門戶2.0,APP的打開率也是在下滑的,APP的問題是什么?
周曉鵬:APP更需要用數據化的方式來指導運營,在PC端時代可能并沒有太關注用戶數據,但在移動時代就不一樣了。
移動端的內容表達形態(tài)還有很多大的提升空間。真正在移動端上該怎么樣去呈現你的資訊內容、排版、頁面表現、交互等等,都跟PC時代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比如你在PC上打開一個專題,首先是一個banner(大字橫幅標題)、一個焦點圖,這樣的格局幾乎千篇一律。但是在移動端,可能這種模式就要發(fā)生變化了,但現在APP上很多專題其實還是這種模式,這是不合理的。移動端屏幕本來就很小,你放一個banner、一個焦點圖,就沒有太大的信息呈現量了。所以對于以往的慣性,要做改變。
還有一個問題是交互性太差。PC端不太強調這個,但移動端的確要有一個沉浸式的體驗,這才是未來的競爭力所在,也就是能否讓用戶沉浸在你的產品中。PC端的那種表現方式,其實是一種浮于表面的方式,但由于是中心化時代,所以也沒啥關系,但現在是去中心化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獲取資訊的途徑極為多元化,這就成了問題。
簡而言之,用戶為什么要打開你,打開后怎么能留住。交互是能夠提升這樣的用戶體驗、進而培養(yǎng)用戶使用習慣的重要方式。現在的資訊APP還是一個單純用于瀏覽的產品,很多是寫兩句評論,再加上轉發(fā)。但現在的用戶評論和內容是相互割裂的,怎么去融合,是需要考慮的。APP也可以實現用戶畫像的精準捕捉,這也有利于針對不同用戶提供不同的交互服務。
對于門戶的APP來說,還有一個問題是,門戶APP像是一個大超市,有科技、娛樂、地產、創(chuàng)投等等不同品類的資訊,但是對于一些只想關注科技領域資訊的用戶來說,他需要切換好幾個不同的APP,找到科技頻道來看他所感愛好的資訊,這樣的獲取路徑就太長了,所以一些垂直于專門領域的資訊APP才有了市場機會。
刺猬公社:所以說,現在APP呈現出一些走弱的跡象,卻并不意味著這種產品形態(tài)已經走到頭了,而是從業(yè)者并未充分發(fā)掘出它的價值。所以媒體從業(yè)者并不用急于去尋找APP的下一個替代品,而是先要把APP做好。
周曉鵬:是的,沒錯。
門戶總編輯必須擁抱變化
刺猬公社:拋開法規(guī)因素,門戶為什么需要總編輯?
周曉鵬:新浪是很早設立總編輯的門戶,是曹國偉提出來的。我認為,每個媒體都要有價值底線和內容質量底線,再加上采編隊伍治理、采編規(guī)范、內容安全等工作,都是需要人來牽頭做的。
刺猬公社:部分由于機器算法等新技術的引進,一些網絡媒體已經在壓縮編輯隊伍了。假如說算法解決的是效率問題,人工編輯有什么不可取代的作用?
周曉鵬:幾個方面吧,第一是對內容質量的評估,現在也有機器來做這部分工作,但需要人工來做校驗;第二是對真正核心的內容進行深入加工,這個目前機器做不了的。媒體是要有價值觀的,要有自己的調性。編輯要結合自己的視角、價值觀,讓讀者感受到自己調性,假如都只讓機器去做愛好分發(fā),但彼此之間就沒有區(qū)分度,自己積累多年的內容品牌價值也丟了,用戶為什么要看你的,不看別家的?對于媒體這個行業(yè)來講,人永遠是不可缺失的。

刺猬公社:你所說的這個“媒體要有價值觀”,指的是原創(chuàng)媒體嗎?比如今日頭條這類聚合媒體,它本身不生產內容,如何體驗價值觀?
周曉鵬:任何公司其實都是有價值觀的。就像谷歌,雖然是個技術公司,但它很核心的價值觀就是三個字,“不作惡”。每一個媒體都應該要有自己的價值追求,你抓取、推薦什么,不抓取、不推薦什么,在具體什么位置推薦,你想去迎合哪部分群體,還是壓根不迎合任何群體,都體現了你的價值觀,只不過是你會不會去提煉,愿不愿意提煉的問題。
刺猬公社:現在的總編輯在職務上跟以前有什么變化嗎?
周曉鵬:這跟各家公司不同的組織架構和業(yè)務內容有關系,很難一言概之。但核心職責,我認為還是內容領域。只不過,現在對總編輯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了。你懂的不能僅僅是內容生產,還要懂不同渠道和平臺的內容呈現、內容傳播,需要你有產品意識和能力,傳播意識和能力,是一個更綜合的要求。
每個時代的總編輯都會面臨其所處時代環(huán)境的一些問題。所以陳彤作為中國網絡新聞的拓荒者,是在PC時代奠定了門戶新聞的產品框架和編輯框架,后來,博客出現,中國很早的自媒體形式,傳播方式又發(fā)生了改變,再后來是微博,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深入普及,這些都對總編輯提出了新的要求,考驗的是他們的專業(yè)業(yè)務能力、學習能力、開拓能力、創(chuàng)新性。門戶總編輯必須要擁抱變化。

刺猬公社:做了兩年新浪總編輯,你學到很大的一點是什么?
周曉鵬:思維方式。能夠更好地從一個治理者的角度去看業(yè)務、團隊和自己。以前基本上天天都在忙于解決具體的每一件事,現在看的不是具體某個事,而是看方向。我尤其感謝曹國偉。我在新浪十年,跟他在業(yè)務上的接觸其實是遠遠少于跟陳彤、杜紅的,但是跟老曹交流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是尤其有價值的。他能夠很簡單地把媒體行業(yè)的本質講得非常清楚,這是一種尤其宏觀的能力。
刺猬公社:你能否簡單評價下曹國偉、杜紅(新浪COO)和陳彤?
周曉鵬:老曹對于媒體行業(yè)的理解,我個人認為,在中國是無出其右的。杜總呢,是我熟悉的很棒的女性高管,而且是尤其有男子氣概的女性高管,尤其是對于商業(yè)的把握,非常棒。門戶網站的銷售體系是尤其繁瑣的,但杜總把握得游刃有余。我非常感謝杜紅的是,在這兩年她給了我尤其大的空間讓我去嘗試,讓我的綜合能力有了尤其大的提升。老陳嘛,大家其實都已經很清楚了。他應該講是我正式進入網絡媒體的領路人。他對于新聞的敏感性和實操能力,是業(yè)內很強的,沒有之一。
左起依次為,曹國偉、杜紅、陳彤
刺猬公社:新浪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兩任總編輯,也總有人拿你和陳彤進行比較,你怎么看待這種比較?
周曉鵬:我覺得很多方面是沒有可比性的。從老陳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大概有連續(xù)三年,我應該是老陳治理的所有部門當中被罰款很多的治理者。先不管這種罰款的方式怎么樣,至少從每一次罰款當中,我都能在業(yè)務上學到很多東西。人和人之間雖然崗位一樣,但其實無法去做比較的。
刺猬公社:做總編輯這兩年有遺憾嗎?
周曉鵬:有的。有些想法和思路已經在做了,但在力量的安排上,沒有尤其把資源做更好的組合和更好的投入。比如新浪軍事的APP,我們一直在預備這個事情,但是目前還沒有正式上線。這個APP的方向是非常好的,新浪也有非常龐大的軍迷受眾,中國的軍迷市場本身也很大。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項目在我走之前還不能推出來,覺得蠻遺憾的。另外,新浪“有視角”的這樣一個內容生產加品牌的戰(zhàn)略執(zhí)行,實際上并沒有更充分地去實施,雖然已經開始做了,但是整個框架還沒有完全展開。這里面是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能做得更好。
刺猬公社:有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
周曉鵬:我很近一段時間一直在做對自己新浪十年的復盤,一直在想假如我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的話是不是能夠給新浪帶來更大的價值。其中總結下來的重要一點就是,應該更大膽地做組織結構和資源布局的靈活調整。之前很多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中慣性的作用還是非常非常明顯的。應該更大膽,應該更靈活。
刺猬公社:假如讓你再做一次新浪總編輯,你會怎么做?
周曉鵬:假如重新再做十年,那我可能很大的一個改變是,會根據公司戰(zhàn)略和部門戰(zhàn)略,每半年甚至每三個月,就要對人員配置、組織構架做一個調整,包括KPI的設定。現在很多公司設定的都是全年KPI,但我覺得互聯網公司很多東西變化都太快了,很多戰(zhàn)略目標也都只是階段性的,所以我可能三個月就做一個KPI,因為很可能三個月后,這個KPI就不重要了,我可能需要關注之后新的更重要的戰(zhàn)略目標。KPI是為戰(zhàn)略目標服務的,不能為了KPI而KPI。KPI的周期應該更短,更靈活。
刺猬公社:門戶總編輯中,創(chuàng)業(yè)的很多。你有過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嗎?
周曉鵬:在新浪,我們推出了一個故事計劃,希望各行各業(yè)的人能夠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我經常和那些創(chuàng)業(yè)的總編輯們交流,聽他們講創(chuàng)業(yè)中的各種故事。到目前為止,我想先好好做個故事的聆聽者。
熊少翀
關注內容產業(yè)、創(chuàng)業(yè)投資,歡迎來撩
微信號:masonhsiung
添加時煩請注明姓名、機構、職務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出色文章?
?在直播和短視頻之間,今日頭條選擇了后者,還砸10個億懟快手
映客賣身宣亞,今日頭條關掉火山直播轉戰(zhàn)短視頻,阿里將土豆改造成短視頻平臺——這一切說明,在直播和短視頻之間,市場都看好后者。
完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