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璞剛加入阿里巴巴時只有二十幾個人,工作地點還在住宅小區。很快,張璞就發現了許多“希罕”的地方:工作氛圍像農貿市場,非常吵鬧;工作不分時間,只要沒事,大家都在上班;請假不用審批甚至不扣工資……
張璞不禁發出疑問:公司治理毫無章法,能長久嗎?
直到張璞看了很多創業公司的治理制度后才發現,阿里當年那種沒治理的治理,恰恰是很高明的治理方式。
因為在創業階段,盲目地上線治理規則,會花費巨大的成本,且不見得能增加效率。

治理本身是不是一種成本?
制定規則、官宣、監督執行和后續手段,都是成本,所以治理這個事絕對不是越多越好。厲害的公司就是,同樣的產出,比競爭對手少的治理。
既然治理越少越好,那為什么我們總是在學治理?
隨著企業不斷壯大,治理工作肯定會隨之增加。但什么該管、什么不該管,要管到什么程度,治理的分寸該如何把握?這時候,我們可以參考紅綠燈。
二十年前的中國鄉村基本沒有紅綠燈,原因大家都知道:沒必要,加了反而降低效率。十年后,村子里買車的人越來越多,路口出現擦碰等事故也隨之增多,于是紅綠燈就順其自然地出現了。
企業治理與紅綠燈有什么關系?
當企業團隊發展到一定階段,治理問題頻發,此時你也許會設想:我是不是要上一些治理規則了。
阿里巴巴是怎么做的?
每當發生治理事件,都要先問一句“這類問題發生的頻繁嗎?”,假如半年才發生一次,就可以先放一邊,等下次發生了再討論。這種方式叫casebycase——個案處理。假如某一問題發生的比較頻繁,就應該給它定流程或者制度了,并及時昭告員工:以后再發生這類情況,就按以下流程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比較高效。
我們都知道,剛開始設紅綠燈時,并不存在左轉向、右轉向、待行區等,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道這么復雜,一定只有很簡單的紅綠燈。
企業治理也一樣,當我們從沒有規則到有規則,不要追求所謂的“完善”,天下沒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只有適合公司當下發展階段的規章制度。
張璞回憶2000年與阿里當時的首席人力資源官彭蕾一起建立規則,在第一個關于考勤和假期的規則時就犯了難,因為規則只有五條,“太寒酸了”。
當時他們想過兩個解決方案:
第一個是在規則前加一段類似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為了加強治理之類的官話,但很快被否定了,“不想去騙員工了”,既然自己都覺得這段話沒營養,何必拿去騙員工呢?
第二個是照搬大企業的考勤和假期規則。“今天用不上不代表將來也用不上”,但這個方案也被否決了。雖然只有短短五條,但每條都是當時的員工用的上的,他們會當真、認真看、提意見。
規則的意義就是讓別人遵守,一旦你發布了六七十條規則,也許員工連看一遍的愛好都沒有。還有發布的意義嗎?
如今阿里光考勤和假期治理制度就有好幾頁,隨著企業發展,新出現的治理問題會越來越多,當治理問題頻發,規則會逐漸增加。
所以,企業治理手冊的厚薄程度與企業發展階段是成正比的。
當你的企業只有二十幾個人的時候,就不要把大企業厚厚一本治理手冊改個名字就拿來用了。這種情況很簡單發生在從大企業辭職出來創業的人士身上,但他們沒想過,創業型企業才十幾二十號人,幾百頁的治理制度會把這家企業管死的。所以一定不要盲目地認為治理越多越好。
假如沒有規矩和制度,怎樣保證團隊的正常運作?其實,很多事情真不是靠制度搞定的。
一個團隊在一起只要超過三天,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文化。這些文化既沒有被寫下來,也沒有明確講過,可是大家一定會遵守,這就是文化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越是小團隊,規則可以不要那么多,但一定要有文化。

沒有強烈的文化,團隊一定會散掉,變成一盤散沙。文化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比規則還要強大,規則可以鉆空子,但由于文化是無形的,根本沒有人敢去違反。
上一篇:店鋪降權會導致淘寶流量減少嗎
下一篇:提升淘寶流量的方法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