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剛剛過去,數據顯示,阿里平臺雙11當天銷售總額2135億元農業電商平臺,農產品交易額超過45億元。盡管45億是個龐大的數字,但是與2135億的總額一比,還只是冰山一角。
近些年,農村電商平臺雖然在與無上的擴展量不斷增加,但是盈利卻很難;發展的道理舉步維艱。
電商平臺目前在中國發展火爆,阿里、京東、拼多多、順豐等知名電商平臺一路高歌猛進,但是到了農村電商上發展都不是那么的順利,往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見成效。

以往戰無不勝的電商大佬在農村電商這個領域遭到了無比巨大的挑戰,例如:一畝田、田田圈,菜管家和其他的地方性的農村電商平臺,基本上都是虧本在支撐,撐起來的就是資本市場的臉面,而農民一點實惠拿不到。

那么,農村電商虧損在哪?
運損,一般農產品的損耗20%左右,也就是說,10頓貨到了出售只剩下了7到8頓可以出售;運費,農產品尤其是生鮮產品多時間的把控需要達到正確,否則食品無法食用。物流,平均物流成本占15%到20%,有的則高達30%到40%。品控,老百姓意識尚待提高。中國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比較低,同樣是3斤豬肉,肥或者瘦,什么部位的肉價格,品相,烹飪需求都差很多。但電子商務往往無法讓老百姓看到實物農業電商平臺,所以自然購買體驗就不會好。
傳統思維做農村電商必死無疑!
可見,農產品電商千萬別以傳統的B2C的思維去搞,那樣去搞絕對死路一條: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注重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生鮮農產品注重的是用戶體驗,單單通過圖文視頻很難達到體驗的效果。消費者注重的是產品背后的故事例如:種植、收貨等一系列的可操作性的體驗。目標人群定位需要精準,下一個農產品、生鮮電商的爆點是90后一代成家后的家庭主婦,因此農產品電商必須重視這一類人群。供給鏈生態建設勢在必行,基地整合+營銷+流量+交易+供給鏈服務+口碑營銷,這個閉環是農產品缺一不可的玩法。
粉絲經濟勢在必行
行業數據顯示:假如客單價低于200元,那將是致命的傷,因為物流成本和損耗將虧出血本。就目前農產品、生鮮電商的經營情況來說,每單40元的物流成本+損耗是必然的,因此假如客單價起不來,物流成本降不下來,盈利那只能是一種幻想。
未來的農產品電商一定要培養忠實的吃貨粉絲群,這是粉絲經濟發展的商業價值,拴住一個人就可能拴住一家人,更有可能拴住一群人。

生鮮農產品目前形勢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人群要定位精準,不要忽視農產品本地化的發展形勢;本地化是未來農產品發展的根基,歸根到底就是社群社區電商,本地人治理本地市場,本地的會員。根據用戶的消費習慣,打造愛好社群逐步發展成吃貨社群,形成粉絲經濟!
可見,農產品電商之所以虧損,農產品標準化不足,供給鏈過程的損耗過大,缺乏社會化冷鏈物流整合,農產品品類定位錯誤,農產品采購整合不到位……眾多原因疊加,也無怪乎整個農產品電商平臺一片叫苦連天。
上一篇:怎樣為淘寶獲取穩定流量
下一篇:淘寶要如何運營才能夠穩步盈利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