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世界中,我們花的每一分錢,都可以對應到以下兩項:生產成本、交易成本。
一顆蘋果,果農從樹上摘下,采購商來收的時候,價格為1塊錢;
采購商交給分銷商,價格變成2塊;
分銷商再運回各自的省份交給超市,價格變成了3塊;
超市把蘋果賣給你,很終成交價格停留在了4塊錢。
其中,從大地母親到消費者終端,就是人們常說的供給鏈系統。
而我們掏的這四塊錢里,一塊錢是生產成本,交給果農。
另外的三塊錢就是交易成本,也是我們整個系列的重點。
新零售也好,供給鏈革命也好,他們的很終目的,就是盡可能的將交易成本打下來。
在具體方法上,或砍短鏈條,或優化治理,或精準匹配,或優化物流,不一而足。
背后的指導方法論也是兩句話:要么,利用信息優勢集成規模效應;要么,利用科技技術提升環節效率。
目前,新零售領域有這樣幾條賽道正在激烈角逐著,分別是:
基于LBS的本地生活服務;
基于線下商超的全新布局;
基于產業鏈的數字化升級;
其中,本地生活服務戰場的視角是代表技術的野蠻人從城外打進城內(新零售時代:美團必須抓住生鮮電商),而線下商超的視角則是傳統零售人的守衛與凋落(新零售時代:騰訊干不了“臟”活)。
本文作為該系列的很后一章,將嘗試以上帝視角來俯瞰新零售的走向脈絡。
人類走在街上,帶著一生的歷程,靈魂由半個月的悲喜掌控。
零售也是如此,縱有歷史千年,但近兩年的近況才很重要的。
大數據的本質,就是要從石頭里攥出油來。
(1)
先講一個很早的故事。
在沃爾瑪超市,啤酒是放在紙尿褲旁邊的。這個決策的依據是,沃爾瑪在按周期統計商品的銷售信息時,發現每逢周末,啤酒和紙尿褲的銷量就會同步升高。
很后走訪調查得知,在美國有孩子的家庭中,太太經常囑咐丈夫下班后為孩子買紙尿褲,買完紙尿褲后,丈夫覺得今晚很無聊,就順帶買一點自己喜歡的啤酒。
搞清此事后,沃爾瑪將啤酒和紙尿褲擺在一起,結果就是兩個產品的銷量雙雙激增。
不知道大家聽完這個故事有什么感覺。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很大的感受是驚異——“要摳到這么細嗎?”
但后來這些年的發展結堅固實地告訴我,必須摳這么細。
很近幾年的零售行業,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各家都是賣貨的渠道,消費者談不上任何忠誠,從電商到商超到物流,每一家都在一分一毛的比拼著成本和效率。
不要談什么戰略,拼的就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2)
2021年底,阿里巴巴集團前總參謀長、湖畔大學前教育長曾鳴在接受采訪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在行業里迅速引起共鳴。
“簡單掙的錢肯定是沒了。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勞的事。”
這個辛勞當然不是指體力上的。而是說中國的商業進程,已經吃完了粗放型的人口紅利、規模紅利。
好比一個本來考30來分的學生,稍微努努力,補補課,很快就可以把成績提高到60分。但想繼續沖刺90分,其難度就會上一個臺階。
而90分往100分進發的過程,則又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概念。
曾鳴談到:“下沉是中國過去創新模式的很后一次爆發。往后真正的機會在基本面——改造每一個值得被重構的傳統產業。”
零售作為C端商品經濟活動中不容忽視的支柱產業,自然也將迎來大數據的重構改進。
具體就表現在每一個分步環節的細節提升。
(3)
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零售業追求的是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而大數據賦能,其主要舞臺在于后面三個。
以字節跳動為例,其強悍的廣告業務背后,就是依托著大數據賦能,在轉化率這一維度上做出了質的突破。
根據艾媒咨詢,字節跳動在2021年和2021年,廣告收入還僅為60億150億;到了2021年已達500億。
路透社報道,2021年字節跳動收入目標為1200億。
這一驕人成績背后,與其抖音、今日頭條等內容平臺的豐沛流量自然有很大關系,但另一邊,大數據算法所賦予其的超強變現效率也同樣是決定因素。
據國盛證券統計,抖音和微博的日活分別超3億和2億;二者用戶使用時長指標相仿,均為天天60分鐘左右。
然而,微博2021年廣告收入約100億量級;抖音2021年預期廣告收入為500億,約為微博的5倍。
轉化率的本質,就是把廣告打到用戶的心坎上。
有人說,我剛跟朋友談論了買嬰兒衣服的事,很快就能在抖音、知乎等平臺上看到相關的商品推送。
這當中有沒有監聽我們暫不展開,拋開麥克風權限隱私授權,你的瀏覽記錄、點贊記錄、搜索記錄,一樣在向商家透露著你的購物傾向。
而匯集所有數據之后,便孕育出“高轉化率”之果。
通過對轉化率的把控,字節跳動成功在新零售領域切走了一大塊蛋糕。
此外,手機淘寶在2021年高調推進的“千人千面”私人訂制商品展示界面,其背后也同樣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將很合適的商品商家匹配給消費者。
進而達成提升轉化率這一很終目的。
(3.1)
除了轉化率,如何提高客單價也是零售業中經久不息的元命題。
前文提及的沃爾瑪“紙尿褲+啤酒”的綁定銷售,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而各大電商中越來越精準的“猜你喜歡”、“他們還買了以下商品”,“再花五元買一個配件”等促進客單價的產品功能,背后也都是大數據應用的影子。
另外,通過對用戶消費頻次的把握,及時的短信促銷,推薦轟炸,也將在合適的時機大幅提高用戶的復購率。
關于此我們還可以講一個故事。
臺灣臺塑集團的王永慶被當地稱為“經營之神”。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還在開米店的王永慶主動提出了送貨上門的服務。
每次送貨,他都會進屋幫顧客將米倒入米缸里,然后掏出一個小本子,默默記下顧客家有多少舊米,這次運來多少新米,再數數顧客家有幾口人。
通過簡單的數據統計,他就可以推斷出顧客家的米上門時候吃完,下次送貨時直接扛著大米敲門促銷,顧客一看,發現家里米確實快吃完了,自然也就會愉快買單。
(4)
在物流方面,大數據的賦能也同樣不容小覷。
十年前,“雙11”的橫空出世,讓中國快遞業有了爆炸性的裂變。
2021年,第二次“雙11”成功引爆,包裹數量突破1000萬個,打了快遞公司一個措手不及。
包裹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快遞公司的各個中轉倉,反復積壓。
一個包裹的配送時間從平常的一到兩天變為一到兩周,很長甚至是一個月。消費者和商家都怨聲載道。
馬云在2021年舉行的“物流合作伙伴發展大會”上表示擔憂:“我想淘寶明年沖1萬億(營業額),但是很大的障礙就是物流。”
在這一背景下,菜鳥應運而生。
根據菜鳥雙11物流報告顯示,2021年雙十一簽收1億包裹用了9天,2021年用了6天,隨后一直到2021年,這一數字分別是4天,3.5天,2.8天,逐步降低。
菜鳥網絡童文紅對此表示:“雙十一物流背后,其實就是一場數據的戰爭,是數據的指揮樞紐。”
大家或許會注重到,在雙十一之前,阿里會強烈建議你先把商品放入購物車內,其實這就是為了提早拿到相關的商品及配送數據。

依靠這些數據,阿里就可以猜測大概消費者會買哪些東西,而這些消費者又分別住在什么地方。
在雙11前三個月,菜鳥網絡就會提前預備,把商品存放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倉庫。
劉強東也曾對這樣一個案例津津樂道。
2021年“618購物節”上,一個消費者買了一部手機,從下單到配送員敲響家門,一共只花了7分鐘。
在消費者下單之前,京東已經通過大數據分析,猜測到這棟樓里有人可能會買這部手機,并將相關商品提前安置到區域站點。
7分鐘。
(5)
可以看到,“時效性”是大數據在物流領域內極大突破。
而假如可以送得足夠快,在底層機能突破的基礎上,又可以拓展出更豐富的品類,進而長出新的物種。
比如生鮮電商的“前置倉”模式。
根據社區選點,在小于五公里的范圍內畫圈,建立倉庫覆蓋四面社區,根據數據分析和自身供給鏈資源,在前置倉囤貨。
同時組建物流團隊,在消費者下單后將商品從前置倉配送到消費者手中。
在過去,由于時效性的限制,生鮮電商遲遲無法生存,2021年前后相關企業成批倒閉,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偽命題。
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持續發展,這一模式的成本也將不斷下降,如今已經讓人們看到了跑通的可能性,并迎來了美團、阿里等諸多巨頭的跑步進場。
(6)
在零售業中,假如要用一句話概括大數據的作用,那就是:“以確定性兌換商業價值。”
在過去,人們的喜好,人們未來的消費動向,人們在什么時間可能會購買什么商品,對傳統零售行業來說都是神秘的黑盒子。
因而在獲客環節中,只能用電視轟炸,漫天撒傳單的方式。
在備貨方面,也只能根據往年的消費情況和行業經驗來盲人摸象,經常出現廠家認為可能是爆款,結果備貨過多賣不出去。
或市場高度歡迎的產品,廠家因為預備不足進而錯失商機。
在大數據面前,人心的黑盒在某種程度上變得可以猜測和窺探。
其中很典型的例子莫過于C2M(用戶直連制造)。
聚集了數量龐大的用戶后,這一確定性的需求就足以撬動商家開動機器,由用戶向商家反向定制。
在C2M下,廠家不需要費勁心思找層層代理銷貨,零售商也不需要為不確定性的市場設置大量的倉儲庫存。
通過這種以需定產的模式,零售商可以說是徹底消滅了中間環節,這必將大幅降低商品的交易成本。
以服裝為例,在過去,一件衣服的價格里有50%是為庫存買單,而在柔性生產的環境下,這樣的現象將徹底成為歷史。
數字化和零售的發展分別從山的兩端向上攀登。
“互聯網+”的口號已喊出多年,終將要覆蓋至線下世界的邊邊角角。
而線上世界經由數十年的野蠻生長后,也都已在各個領域發展出了成熟的運作模式,如今則分別面臨著商業化變現的壓力訴求。
于是,萬物皆可零售,萬物皆可數字化。
(1)
2021年1月3日,王思聰在微博上發布“我撒幣,我樂意”,“今晚9點發10萬”等刺激性話語,以推廣自己投資的沖頂大會App。
隨后,各路玩家相繼加入戰場,今日頭條的“百萬英雄”,映客的“芝士超人”等相繼拿出大量獎金,知乎、微博、網易、愛奇藝等多家平臺紛紛跟進,一時間全民答題,儼然一副風口來臨的盛況。
360創始人周鴻祎大舉跟進,迅速在花椒直播的基礎上推出“百萬贏家”,并為這一模式站臺,稱:“有什么理由限制這種非常正能量的活動呢?”
如今,直播答題被緊急叫停,站在未來的我們也自然知道,確實有太多理由。
比如題目中的常識錯誤,答題用戶所形成的集體作弊、機器作弊乃至相關的黑產群體,平臺方獎金摻水,透明度低,公信力差等諸多問題。
盡管有諸多不成熟的弊端,但我們也必須同時承認,直播答題掀開了新零售流量獲取玩法的想象力。
在線上流量成本日益高企的背景下,沖頂大會提供了花錢買流量的高效方式。
相比于動輒10塊以上的單位獲客成本,一百萬獎金可以面向幾百萬觀眾進行高效、專注的品牌傳播,可以說是非常劃算。
(2)
直播答題失敗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純粹的直播電商。
真正的創新都是極簡的,花里胡哨的外衣往往抵不過一項簡單的本質變化。
直播電商通過導購載體的變化切換,在2021年開始煥發出極強生氣。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總規模為4338億元,預計2020年國內直播電商行業規模將達到9610億元,約占中國網絡零售規模的8.7%。
前不久,10月20日晚,雙十一預購打響第一槍后,薇婭和李佳琦直播間共涌入了超過了3億的用戶,一個人堪比一個平臺。
盛況如浮萍。
在這些迷人的數據背后,我們要看到其支點在何處。
流量。
在新零售階段,電商流量的定義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無邊界成為其很大特征。
在傳統零售中,“旺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其原因就是客流量的豐沛。
而現階段,互聯網世界的各路豪強已經在各個方向跑馬圈地,建立起自己的一塊流量沃土,這就相當于在線下世界中擁有了一塊自己的“旺鋪”。
在這些旺鋪面前,過往的效能廣告,淘寶直通車,品牌推廣,口碑運營等傳統流量來源均已失色。
如今,淘寶直播、快手、抖音、B站等幾大平臺先后占據著直播電商GMV排行榜的前幾名。
在很大程度上,這就是“旺鋪”實力的排行榜。
(3)
基于歷史發展階段,面向C端的輕量級互聯網產品尋求電商化,幾乎是它們必由之路。
除了上述提及的抖音等流量大戶,知乎、百度、小紅書、微博、虎撲等一系列平臺都在積極尋求嘗試電商之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電商企業必須思考該如何應對新的格局。
阿里牢牢把控著賽道。
早在2021年就及早發力淘寶直播,如今憑借著扎實的電商功力和強大的供給鏈支撐能力,穩居行業第一。
新秀拼多多則無暇顧及。
作為后起之秀,拼多多要補的功課實在太多。C2M,供給鏈,物流體系,中臺能力,金融體系等無一不需要其耗費精力管控。
另一方面,下沉市場和社交電商的紅利尚未吃凈,深知貪多嚼不爛的黃崢,如今將企業的戰略重點押在了事關生死的本地生鮮市場,自己就是挑戰者的他,無暇也無需考慮其他野心勃勃的行業挑戰者。
真正重視這一事件,把這一事件當做歷史機遇的,唯有京東。
(4)
阿里起家于蠻荒時代,在電商市場從0到1的過程中,吃到了很大的流量紅利。
拼多多則依托于下沉市場和社交關系,補齊了中國電商1.0階段的很后一塊拼圖。
相比之下,依托于品牌直供、自營物流的京東,從來在流量端都沒有展示出尤其的優勢。
在京東的企業基因中,對供給鏈的把控一直都要強于對流量的攫取。
因此,在快手小店、百度電商等流量“旺鋪”開始發力的時候,京東很先意識到了自己的天然不足,并對此作出相應的戰略調整。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5月19日深夜,劉強東發了一封題為“京東是誰”的公開信,在這封長達6000字的信中,劉強東透露出了極為明確的轉型信號,比如:
“我們會堅定不移地轉型成為一家技術驅動的供給鏈服務公司。”
“京東集團的戰略定位:我們是一家以供給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

在今年六月回歸港股披露的招股書中,京東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家領先的技術驅動電商公司,并正轉型為領先的以供給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
對比六年前的赴美招股書中,京東對自己的認知還停留在電商的框架里——“中國網絡零售領先地位”。
時代變了,既然擋不住快手等流量旺鋪的崛起,倒不如早早與其合作,并在其崛起過程中分一杯羹。
(5)
5月27日,京東與快手公布戰略合作,其中很引起業內震動的,就是該合作下首次實現了“不跳轉購物”的方式。
在這之前,電商與流量入口之間的關系,“不跳轉”從來都是行業大忌。
假如不跳轉,那么用戶不可能會對相關平臺形成心理認知,而商業估值和品牌溢價也將因此受到巨大影響。
在消費過程中,用戶只知道自己看商品的場所是快手,下單在快手,交錢也是在快手。
那么占領了用戶心智之后的快手,將擁有極強的品牌護城河和用戶習慣黏性。而京東的身份,則只是快手的服務商。
丟失了用戶渠道后,京東的議價能力也將大幅減弱。
同樣的操作還有百度電商。
根據公開信息,百度直播帶貨在今年618購物節期間整體成交額環比增長571%;而在6月18日當天,百度直播帶貨活動單場成交額突破1000萬。
這一成績背后的相關供給鏈支持者,正是京東。
對京東來說,你能不能做成我不在乎,誰會突圍成功我也不在乎。
他就是一筆一筆的簽單子,誰想來電商分蛋糕,京東都積極配合,將積攢多年的電商供給鏈全盤托出,服務費落袋為安,儼然一副“旺鋪新貴帶路黨”的模樣。
(6)
在零售行業中,大數據是應用程度很深的先進技術,各家都在既有跑道上發力狂奔。

而傳統電商供給能力的外溢賦能,也以直播電商的崛起為表現形式,在輕型2C互聯網企業和線下商超等領域大放異彩。
但零售行業的數字化賦能遠不止以上兩點。
比如AI賦能,順豐的神瞳系統,通過智能圖像識別的技術,在安全保障、無人化等方面,進一步提升了物流環節的配送效率。
此外,在本地服務的配送路線規劃上,美團的超腦、餓了么的方舟,也都運用了大量的AI智能決策。
再比如模式創新。天貓小店通過對供銷商的取代,將線下大量的夫妻便利店整合起來,通過數據支持來指導其備貨,進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名創優品則通過“直管式”的組織架構,將全國的10元店置于統一的治理部署當中,做到了工廠直連終端商販,通過砍短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
總的來說,交易成本是所有零售商共同的敵人,誰能打下多少成本,誰就能攫取多大的利潤。
縱觀戰場上的每一位玩家,每一家都在特定的環節里為展示出高于他人的力量。
比如字節跳動的轉換率,阿里的通盤布局,快手的私域流量優勢,京東的供給鏈輸出能力等。
而毫無聲量或聲量較小的玩家,無一例外,均不具備打下交易成本的實力優勢。
《資本論》中,馬克思早已為人類寫下前往圣壇的通途:發展生產力,提升生產效率。
在這一元定理下,所有符合這一特征的商業行為均會被獎賞,反之則會被淘汰。
每顆流星都有來的方向,新零售也終將有自己的去處。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