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京東與騰訊公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京東將收購騰訊B2C平臺QQ網購和C2C平臺拍拍網的100%權益、物流人員和資產,以及易迅網的少數股權和購買易迅網剩余股權的權利。
騰訊將向京東提供微信和手機QQ客戶端的一級入口位置及其他主要平臺的支持。騰訊將獲得京東約15%的股份。另外,騰訊在京東進行首次公開招股時,以招股價認購京東額外的5%股份。騰訊總裁劉熾平進入京東董事會。
騰訊電商和京東合并,這個案子是京東投資人、高瓴資本集團兼首席執行官張磊牽頭策劃的,他掌管的高瓴資本是亞洲很大的投資機構。
起初,京東和騰訊的團隊有人反對合并,騰訊一方的反對更激烈,張磊開玩笑說:“騰訊有人恨不得拿刀找我,我把他們的工作弄黃了?!?
2021年,張磊就找劉強東和馬化騰見面聊,2021年也把他們拉在一起聊。那兩年,兩人心態不一樣,騰訊在電商上沒有認輸,也沒有進化到用投資合縱連橫的境界。京東在上升期,也沒有合縱連橫的強烈需求,那就戰場見唄。張磊沒有放棄這個想法,一直在觀察時機。
2021年,他看到了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趨勢,而且速度很快,投資人每次在京東的董事會上都質問劉強東:移動互聯網怎么辦?劉強東每次都跟董事們說,技術跟不上,流量跟不上。張磊很興奮,劉強東已經有意識了,和騰訊合作的事就有譜了。
一個想法要做成,一定要符合雙方的利益需求,大家都有得賺才行。從京東的角度來看,京東需要快速發展,可京東技術迭代能力偏弱,電商向移動轉移的趨勢很明顯,騰訊占據了微信、手機QQ兩個移動端流量的大入口,假如合作的話,對京東是個很大的機會。社會化電商會起來,京東應該借助這個東風,但京東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沒有時間做這個工作。

從騰訊的角度來看,這是投資京東很好的時機,京東當時估值80億美元,2020年4月10日,京東市值454億美元。張磊說服馬化騰,靠的是兩個字:庫存。
騰訊這家公司,什么都強,企業家精神也有、創業文化也有、用戶體驗也有,但是,馬化騰的詞典里是沒有“庫存”兩個字的。他已經做了半輩子的生意,沒見過庫存。他覺得易迅增速很快,每年100%以上的增速,幾年后也能做到1000億元規模。
張磊告訴馬化騰:當易迅做到1000億元的時候,可能會有兩三百億元的庫存,天天都要檢查,否則會被人偷、被人貪污、被人損耗。馬化騰從未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做了一個互聯網帝國,他一直在跟虛擬商品打交道。你能想象馬化騰去倉庫盤點庫存嗎?張磊告訴馬化騰,你很大的問題不是賺錢,而是要減少不該花的時間和精力。馬化騰終于同意了。
在京東和騰訊團隊的一次會議后大家要張磊做個講話,在酒桌上,張磊說了四句話,第一句是,人生苦短,要搞就搞個大的;第二句是,搞大了就要搞成永恒的;第三句是,永恒是不可能的,再牛也要不斷創新;第四句是,早死早超生,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自己毀滅自己再去超生。
張磊說:“我將吳宵光(騰訊電商首席執行官)的工作給搞沒了,后來他決定加入高瓴做我們的投資顧問,不打不成交,反而成了朋友。沒格局觀的人,認為我將他的命給革了,有格局觀的人認為我把他解放了。”
談判陷入扯皮的時候,劉強東連打7個電話將張磊從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場召喚回中國:“你這事不能搞了一半就撂挑子了。趕緊回來,要不就黃了。”
談判的問題也沒有那么嚴重,只是人多嘴雜,中介、律師、雙方治理層太多,幾十個人在一起摳細節,并購案的主旨是什么反而忘記了。
張磊次日從法國回國,清場,所有中層治理者、律師、投行都不得參加,只許做決策的人參加。騰訊一方是馬化騰、劉熾平、吳霄光、張小龍(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創始人)、詹姆斯·米切爾(騰訊首席戰略官),京東一方是劉強東和京東集團首席財務官黃宣德,以及中間人張磊,總共8個人。張磊請客,說,今天談不成,誰也不能走。他們花費了4個小時,確認了35個問題,例如競爭和非競爭的定義,支付該如何安排,微信和QQ如何對京東進行支持,股份多少等等。
張磊用“庫存”和“移動”4個字,解決了中國互聯網上很大的一筆并購案。
聯手后,京東2021年第四季度移動訂單占比由第三季度的29.6%攀升至36%,同比增幅高達372%。
京東華中分揀中心經理孟慶臻,原來是易迅在華中的物流經理,騰訊電商并入京東后,孟慶臻轉崗到了現在的崗位。他說,劉強東的執行力非常強,自上而下,京東從發出聲音到落地,一兩天就OK了。而易迅則需要一個星期才能落實到一線員工那里。在易迅,老板和副總開會,傳到職能部門,再傳到各地分公司,傳遞到各地職能部門需要三天,傳遞到一線員工要四五天,就是一個工作周了。

易迅是騰訊電商的一盤棋里的一部分,要考慮的東西很多。2006年創立的易迅一直沒有犯什么錯誤,以成本優先,跑得穩妥,但是在融資上乏力,沒法進行巨大的投入,擴張速度跟不上網民需求增長速度。
2007年,京東拿到第一輪融資后,就在北京、上海的公交車和地鐵口做廣告,品牌推廣對京東銷售額的提升幫助很大。易迅沒錢做這些,只能老實做產品運營。
2009年底,易迅也超過了新蛋,一直在追趕京東。

2021年,易迅開始和騰訊合作,得了騰訊在資金和流量上的支持。
2021年,雙方銷售額差距越來越大。易迅在華東知名度不錯,長三角用戶群比較多,而京東不斷引入投資,在全國快速擴建倉庫、配送站,做到全面開花。在戰略和資本上的差異,導致了后來的結果不同。
在騰訊電商體系下,既有B2C,又有C2C,需要平衡之后再落實戰略,發展速度自然慢了。這兩年京東把外單放在了物流的突破口上,孟慶臻負責華中分揀中心,這是京東全國的物流樞紐,孟慶臻覺得壓力和榮譽并存。孟慶臻在易迅時是華中物流高級經理,負責華中四省倉儲配送。他認為,京東沒有歧視從易迅來的員工,雙方合并時,肯定會有自己的位置,只是不知道會被放在什么樣的位置。
騰訊是一家薪酬、福利很好的公司,騰訊股票價格也很高,員工愿意到京東來嗎?
對于京東這邊來說,合并這事只能成功,沒有任何回旋余地。為此,負責對接的團隊天天凌晨三五點鐘睡覺,給騰訊人留下干起活兒來不要命的印象。
劉強東對京東人力資源部門提出三個條件:第一,不解雇,只要騰訊員工不選擇離開,一定給安排適合崗位;第二,承諾不降薪;第三,所有留任的員工給予簽約獎勵和留任獎勵。
融入的人多數不關心薪酬是否不變,他真正關心的是業務怎么定位,自己要去哪里。3月10日交易結束,4月3日京東和騰訊融合過來的員工簽約,合同換簽率是96.5%。
李娜原來在易迅時帶的100人的團隊,離職不到10人。李娜是2021年加入易迅的,負責采購治理。
像華為榮耀、中興nubia、OPPO(歐普)、GAP(蓋璞)、優衣庫等品牌商,可能用單獨的京東PC端資源或者騰訊電商資源去撬動它很難,但雙方綁定之后,這些品牌商是蜂擁而至。微信渠道做了很多品牌新品的首發。例如OPPO發布新機,京東微信部門設計SNS(社交網站)游戲營銷方案,一開始是10萬人點擊,很后在一億多人里獲得曝光。
手機QQ在分區域定點投放廣告上具有優勢,為京東帶來了大量新用戶,曝光量高。2021年京東財報顯示,全年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104%,達到了9660萬。
騰訊從2004年開始做拍拍網,在時間上沒有落后阿里巴巴多少,但兩者的決心是天壤之別。那時候,淘寶是阿里巴巴的全部未來,阿里巴巴會調動很好很多的資源;而騰訊只是覺得是個機會,做好了很好,做不好也不影響大局。
阿里巴巴懼怕eBay,直接抽調精英全力以赴,竭盡所能在網絡上投放廣告。那時候,淘寶所有的事情是馬云直接抓。
騰訊雖然想做好拍拍,但騰訊能賺的錢太多了,拍拍只是其中一個小產品,要拿多一點的預算也很難。一方面是資源投入多寡差異很大,另一方面是意識的差異,阿里巴巴做營銷起家,愿意砸錢投廣告,騰訊則覺得沒必要花錢,靠口碑傳播,營銷預算每年一般是一兩百萬元。拍拍作為虧損的、非公司主營的業務,地位在內部很弱。
當騰訊覺得電商很重要,決心成立獨立子公司、加大投入的時候,將寶押在了易迅身上,覺得自營B2C的機會更大。
回望騰訊電商的戰略選擇,資源有限,只能選擇一個戰略方向的時候,騰訊選擇了自營B2C,結果錯失了另一個機會,那就是平臺型B2C。
2009年,騰訊做QQ商城,模式已經展現了巨大的潛力,那時候天貓還不叫天貓,叫作淘寶商城,還沒有一家獨大,商家對QQ商城也很熱情。
而京東是遲至2021年底才開始做POP,但劉強東決心很大。
侯艷平后來反思思維局限,第一,總在想非此即彼,不可以都做。這樣的話,京東也不要做拍拍,不要做POP了。假如公司不想投入太多資源的話,可以用創業的方式來做,開放給外部融資。第二,不要總是想會不會有更好的模式,一開始覺得淘寶模式很好,做了又懷疑可能不好,接著覺得QQ商城的模式好,做了又覺得不行。每個模式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也有自己的時間窗口,錯過了時間窗口,就錯過了做大的機會。一開始就該全力以赴,果斷執行。
騰訊和京東合并,能否做到文化融合。這兩家公司文化沖突很強,騰訊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文化為主導,講究自由,慢決策,審慎,精雕細琢,對用戶體驗極度追求,各種意見互相PK。騰訊商業的邊界是不清楚,假如沒有足夠的寬松自由的氛圍,就沒法琢磨新東西。
而京東是重運營、重執行力的公司,效率是生死線,強調結果達成。京東決策鏈比騰訊短,執行的快速反應能力比騰訊強,這是電商的業務模式決定的,治理方法為業務模式服務。
上一篇:幾個影響淘寶流量的因素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