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頂部
關閉軟件導航
位置:首頁 > 資訊 > 電商資訊>美團云玩黃了都怪阿里騰訊太強大
美團云玩黃了都怪阿里騰訊太強大

被雪藏兩年的美團云業務很近再次回到大眾視野,原因竟然是公布退出市場。

?

美團云近日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調整,美團公有云將于2020年5月31日0點起,停止對用戶的服務與支持,并回收資源。這就意味著,使用了美團云的眾商家,不得不將存放于服務器上的所有數據進行遷移。

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團云的退出其實并不意外。阿里的電商、騰訊的游戲,從主營業務來說,客戶有天然的上云優勢。美團比較尷尬,其服務的大多是線下體量較小的門店,商家本身的IT需求就很少,很難發動交易,及時止損或許是很好的選擇。

無獨有偶,今年2月,蘇寧云比美團云早一步公布停止運營。與美團云不同的是,于2021年Q3才投入商用的蘇寧云,主攻私有云市場,一度實現盈利。兩家先后退出市場,標志著云服務市場迎來洗牌期。

事實上,現在的市場競爭態勢已趨穩定,據IDC很新發布的報告,阿里、騰訊、AWS、中國電信、華為共占據中國公有云IaaS+PaaS市場74%的份額。這決定了公有云市場已經不需要新玩家,一些既有的排名靠后的公有云廠商,也開始做以私有云、混合云為主的解決方案,以退為進。

當然,隨著企業的上云進程加快,還是有很多的市場空間可能會被開發出來,這也是后進入市場的云計算廠商的發力點所在。

業內人士的共識是,做云是一件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事,技術、運營、獲客、戰略,每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導致很后的失敗。未來還會有玩家退出,美團云和蘇寧云只是先走一步。

美團云成立早,但發力晚。美團云自2021年便開始部署私有云,2021年對外運營,當時市面上僅有阿里云、騰訊云和UCloud幾家公司,百度都還沒有正式對外發布云計算戰略。但一直到2020年5月,美團云才正式獨立運營。

2021年,幾乎是美團云優選意氣風發的一年:5月對外發布全新的品牌logo,6月公布獲得云服務業務許可證牌照,7月發布深度學習平臺DLS;10月31日召開首屆美團云人工智能峰會,發布了兩款高性能AI云主機,并公布美團云DLS免費開放。

此后,情況急轉直下,2021年1月便傳出美團戰略雪藏云業務的消息,云資源也轉為在美團內部使用。同年9月,美團云前掌門李爽離職創業創建BonusCloud,入局區塊鏈,美團云也基本從大眾眼前消失。

從脈脈上可以看到,2021年12月到2021年2月,有不少美團云KA大客戶經理離開。同時美團云的微博在2021年11月停止更新,如今已注銷了賬號。

去年12月25日,美團云主體北京三快云計算有限公司,將注冊資金從1000萬元提高到了8.7億元,注冊資金忽然翻了八十多倍,很多人以為美團云要卷土重來,沒想到增資不到三個月,美團云公布退出云市場,眾商家也措手不及。

與騰訊、阿里在云業務的投入相比,可以說,美團云一直以來定位就很尷尬,創始人王興一次也沒有為美團云站過臺,美團云也始終沒有被正式劃歸美團的戰略。

如今回過頭再看,美團放棄云計算選擇了網約車和新零售,同時放棄的還有美團的供給鏈和金融等業務,當時為了可謂很后一搏。美團也只在2021年中期報告中,在新業務及其他中提到了云——美團向商家提供的服務已拓展至云端ERP系統、B2B食材供給鏈解決方案等,此后再無提及。

有分析人士稱,2021年美團的集團策略從純C端進軍B端,上述云端ERP系統并非美團云自己研發打造,而是美團在2021年與餐飲健康、天才上龍等餐飲ERP服務提供商共同打造的開放式餐飲平臺。

“美團主攻餐飲,商家本身的IT需求量較少,從服務器的采購來看,餐飲零售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僅占到整個服務器采購量一年的5%-6%,未來想去盈利、占有市場,很困難。”上述分析人士稱。

另一位云廠商從業人士告訴燃財經,美團退出其實并不意外,像美團這種線下餐飲O2O模式,服務的是線下的小門店,它們跟云發生連接很少,很難發動交易。阿里主營電商、騰訊主營游戲,客戶有天然的上云優勢,美團比較尷尬。

事實上,現在的市場競爭態勢決定IaaS已經不需要新玩家,字節跳動基于自身做應用懂體驗的優勢,進軍企業級SaaS,則顯得更加合情合理。上述分析人士建議,“滴滴也好、美團也好、蘇寧也好,其實都可以考慮SaaS,美團退出云市場,其實也是在及時止損。”

經此一役,“無邊界”的美團也終于有了自己的邊界。

中國云計算市場客戶正加速流向頭部玩家。

據IDC很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上半年)跟蹤》報告,2021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54.2億美元,阿里、騰訊、AWS、中國電信、華為共占據中國公有云IaaS+PaaS市場74%的份額,百度跌出前五,前四名幾乎沒有變過。

公有云市場的集中度之后會進一步提升,阿里、騰訊站穩第一梯隊,金山、浪潮緊隨其后,第三梯隊則是前段時間在國內科創板的UCloud,一直謀求未果的青云等創業公司。

“大家入場其實都挺早的,而且現在幾家云廠商的技術能力并沒有太大差異,很終就是拼規模。規模更大,適用性能更好,成本就可以降得更低,馬太效應非常強。”愛分析合伙人兼首席分析師李喆稱。

寡頭效應的形成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頭部的云廠商,覆蓋的行業和客戶足夠廣,客戶量越大,新產品就有交叉銷售,甚至“捆綁銷售”的機會。一位百度的員工告訴燃財經,百度會先給客戶銷售其他具體的業務,而這些業務服務會依靠百度的云服務,從而形成捆綁銷售。

當客戶量形成一定規模,機器和資源也都可以做到復用,比如游戲的活躍時期是晚上大家下班之后,O2O行業則是白天,不同行業的同種類客戶越多,資源的重復使用度就越高,邊際效益就會遞增。

李喆稱,還有一點可能大家沒有注重到。假如平臺上面有更多愿意持續付費的用戶,云廠商就敢投入更多資源不斷去優化改善。同樣的工具,1千個人用和1億人用,云廠商舍得砸進去研發的資源也不同,效果可想而知。

“AWS的產品一年能更新換代1000多次,核心原因就是它的用戶量足夠大,能在單點產品上投入足夠的人力去做,這是很多廠商不敢也不能去做的事。”李喆分析道。

云服務市場并不是一個純技術的市場,不然GoogleCloud早就應該超過AWS成為行業第一名了,這個市場考驗的還有運營(獲客)能力。因此不管誰進場,哪怕技術再創新,還是要花很多時間去積累運營的經驗,這個過程沒有辦法省略。

美團云玩黃了都怪阿里騰訊太強大1

相比之下,大廠的獲客有三大助力:品牌、價格和收購。青云QingCloud副總裁劉靚例舉了一些很現實的問題:一個IT總監要給不懂技術的老板選云服務,假如選的是中國很有名氣的云服務提供商,出了問題老板肯定不會怪罪,但假如他選的是老板沒聽過的品牌,萬一出問題他也會被問責。再例如,原本青云有一些客戶,在青云用得好好的,忽然公司被某巨頭收購了,客源也隨即被搶走。

那么,后來者還有機會跟巨頭進行差異化競爭嗎?

一方面,阿里騰訊去覆蓋市場,必然會留下一些空間。尤其是在私有云市場,有一些個性化需求較高,集群規模、節點規模較小、客單價低的場景,大廠不太愿意接,因為覆蓋不了自己高企的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一些行業類客戶比較關注自己的數據在誰手里的問題,會選擇一個跟自己沒有競爭的中立的云廠商,也會留下一些機會。

因此有業內人士稱,隨著公有云市場的寡頭效應越來越明顯,一些排名靠后的公有云廠商為了活下去,更多的開始做以私有云、混合云為主的解決方案,以退為進。

這其實也與用戶的需求的復雜度有關,尤其是金融、能源、交通等政企客戶,也在做一些互聯網+的轉型。它們有一大部分數據敏感型的業務,有等保合規的要求,不會放到公有云上,但互聯網業務可能一段時間內業務量增長得尤其快,私有云彈性不足,混合云則能更好地滿足需求。

劉靚稱,青云的客戶泰康保險就是這樣的例子。泰康保險有在線保險業務,這樣的互聯網業務需要公有云,但核心生產系統都在私有云上,兩個云需要打通混合使用,數據之間可以互相訪問,所以很后青云向他們提供了混合云的服務。

“在處理混合云的時候,后進入市場的幾家云廠商,例如青云,反而會比阿里云更有優勢,因為其公有云和私有云都是同一套架構,數據更好打通。而阿里云一開始就想做一個尤其大規模的公有云,阿里的飛天系統至少也是60多個節點起,一些中小企業根本用不了這么多。為了客戶能更小規模的部署,阿里投資了ZStack,把特定規模以下的私有云項目交給他們。”李喆稱。

從賺錢角度來說,私有云、混合云會比公有云賺錢,但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出發,大家還是愿意去講公有云的故事。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廠商的私有云業務占比已經很高,但還是會強調它是在做公有云。

行業寡頭效應加強,卻反抗不住中國公有云市場的增速放緩。

2021下半年,IaaS市場增速同比增長88.4%,PaaS市場增速更是高達124.3%。而到了2021上半年,IaaS市場同比增速降到了72.2%,PaaS市場的同比增速降到92.6%。

從公有云的發展過程來看,每一波增長都是伴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爆發:2021年、2021年的游戲,2021年的O2O,2020年、2021年的在線教育,再到2021年、2021年的電商直播。

互聯網企業的爆發,一年的用戶量就能從原來的幾十萬變成幾千萬甚至億級。所以云廠商只要搞定一個風口上的客戶,每年的客單價都會有明顯增長。

但互聯網市場基本打完之后,云廠商的下一步重點要轉向傳統企業和政府企業。UCloud財報顯示,其來自企業服務和傳統企業的收入的同比增速明顯高于移動互聯和互動娛樂企業。青云也稱自己的客戶中,有1/3甚至更多的企業服務類企業。

這類ToB企業的IT架構、業務環境都要比互聯網企業復雜很多,云廠商如何去匹配它的業務需求,需要很多的探索和溝通,溝通和回本周期都會拉長。

另外,原來大部分云廠商增速很快的業務是CBN業務,就是通過大量購買網絡資源沖收入,但很近幾年大家都在逐步壓縮這塊業務的比例,因為這個業務本身不賺錢,對廠商的毛利有極大的影響。

以上這幾個因素都導致云廠商整體的市場增速在走下坡路。

服務ToC企業和ToB企業的邏輯很不一樣,尤其是去年一年都很火的工業互聯網領域。相比ToC企業的高復制性,工業企業的業務標準化很差,IT水平也很低、但業務的復雜性很高。另外,工業互聯網本身上層應用的商業模式還不明確,企業沒有抓手,很難真正產生效益。

一位業內人士調侃稱,“阿里云其實也做了很多ToB的爛尾項目,幾年下來成功案例還是那么幾個,一直反復宣傳,可見它的解決方案也并沒有成功地大規模復制。”

因此面向傳統客戶的時候,不光要有技術,還要懂它的業務,理解它的場景。這需要有既懂業務又懂底層架構的復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即使是阿里也很難找到。

劉靚認為,因此競爭大B客戶時,要看各家的生態是不是足夠完善。要想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中小軟件開發商就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技術上相對傳統,但它們長期跟政企合作,未來有比較大的合作空間。

“新基建的政策意味著央企、國企包括政府事業單位會新增這一塊的預算,長期來看會是一個利好,短期能有多少效果,還看不清楚。”李喆稱。

實際上到今天為止,存量市場已經基本飽和。但凡需要云計算的企業已經上云了,沒上云的企業肯定現在不需要,或者是不知道自己需不需要。對于這些企業來說,上云并不一定就能解決它的問題。

數字化轉型要成功,光靠平臺是不夠的,也需要傳統企業自己轉變觀念。“我覺得這是整個行業現在面臨的很大困境,我希望傳統企業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轉型和創新必須是自發的,外來的被動的創新是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的,只能浪費錢。”劉靚稱。

這個世界不能只有一朵云,就算AWS市場那么集中了,也還是有Azure和GoogleCloud存在。但是需要那么多云嗎?也不需要。當年因為王堅說服了馬云,讓馬云在戰略上相信云計算,阿里才能夠不計回報地投入。而所有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也不堅定去做的云廠商,很后肯定不會成功。

如果您覺得 美團云玩黃了都怪阿里騰訊太強大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1161.html
解放雙手無盡可能,有問題添加天線貓微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无码少妇丰满熟妇一区二区 | 无码不卡中文字幕av|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精品无码aⅴ嫩草|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无码国产V片在线观看|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产无码| 人妻AV中出无码内射|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无码人妻H动漫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中文无码热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午夜寂寞视频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亚洲爆乳AAA无码专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免费无码又黄又爽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