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快遞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掛牌。在港后,中通快遞在香港聯交所的A類普通股將與在紐交所的美國存托股完全可轉換。
根據公告,中通快遞本次計劃發售4500萬股A類普通股,很終發售價為每股218港元。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預計全球發售募集資金凈額約為98.10億港元。其中約50%用于基礎設施和產能開發(購置土地、車輛、分揀設備等);約25%用于賦能網絡合作伙伴及增強網絡穩定性;約15%用于投資物流生態系統(包括倉儲、貨運代理、零擔貨運、冷鏈物流等);約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首日中通快遞高開11.93%,報244港元;當天10點,總市值已超過2000億港元;日很高股價每股245.20港元,收市報每股238港元,較發售價每股218港元上升9.17%,股份全日總成交量約425.34萬股,總成交金額約10.10億港元。
不過,9月30日,中通隨即下跌,很終報224.20港元,下跌5.80%。
后來者居上
這是49歲的賴梅松第二次敲響之鐘。
中通快遞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年內繼網易、京東、百勝中國、華住集團、再鼎醫藥之后第六家回港的中概股,同時也是第一個在美國、香港兩地的快遞企業,還是目前港股物流板塊市值很大的企業。
賴梅松的快遞人生,再次被改寫。
2002年5月8日,當時已32歲的賴梅松將創業目標,瞄準了快遞行業,在上海成立了中通快遞。
比起創業者的野心,市場是無情的。當時的快遞市場已經趨于“飽滿”狀態,快遞市場幾乎已經被瓜分殆盡。1993年,聶騰飛與詹際盛成立了申通快遞,經過近十年的經營,申通在當時已經聲名鵲起;1999年,聶騰飛的弟弟聶騰云創立了韻達速遞;2000年,時任申通快遞會計一職的張小娟與丈夫喻渭蛟共同創立了圓通快遞。
由此可見,在當時互聯網不太發達的時期,快遞市場的用戶需求也不太旺盛,行業“天花板”簡單形成。這“三通一達”中,中通快遞又成立的很晚,看似很難超越前者,中通快遞在當時經常被“潑冷水”。
但誰也沒有料想到,起步很晚的中通卻成了成長很快的那個。
2005年,中通快遞走出桐廬,走進北京、廣東、長三角地區等一二線城市,成為第一個開通跨省際網絡班車的民營快遞企業。
隨后淘寶誕生,網購迅速“火爆”大街小巷,快遞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行業狂歡”。賴梅松緊抓這一尤其時期,著重于提高中通快遞的業務量和營收,且頗有成效。
從包裹量來看,目前中通快遞依然穩居國內快遞行業榜首。招股書顯示,中通快遞2021年及2020年上半年的包裹量分別為53.71億、69.7億,同比增長29.8%。在市場占有率上,2021年中通快遞市占率為19.1%,2020年上半年市占率為20.6%,均位居行業第一。
賴梅松:快遞價格一定會回歸
9月16日,中通快遞集團賴梅松在“直鏈·開放·共生”中通客戶服務日上表示,快遞市場仍是遵循規模效益、網絡效益優勢,預計中通快遞量在今年將達到170億件。他表示,未來中通將逐步打造始發站點到目的地站點的直鏈網絡,減少分撥次數,在90個分撥中心的基礎上,還會在全國建設200-300個小型分撥中心。而在末端場景上,中通將在未來布局10-20萬家門店。
談到快遞行業的價格戰問題,賴梅松還表示,快遞價格一定會回歸。
近十年,各快遞公司的價格,有目共睹的只增不減。當價格到達一定點,各公司又開始從“多賺錢”,轉變為了“多搶占市場份額”。目前,快遞行業低質、低價競爭是行業長期面臨的問題,各公司開始打“價格戰”。目前快遞單票價格已開始“貼臉”,單票收入已進入2元時代,剔除跨境業務收入后,部分單票收入接近1元。

但“價格戰”始終不是長久之計,可能會在行業內掀起短暫的波瀾,但價格仍然飄忽不定。如賴梅松所言,“快遞價格一定會回歸”。如此看來,這里的“回歸”,可能是“價格戰”之后的恢復高價,也有可能是根據物價而言,回歸其前幾年的低價。
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回歸”,都可以看出賴梅松對中通快遞戰略布局的信心。
中通快遞的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把獲取市場份額作為未來戰略的重中之重”。在上個月發布的第二季度業績報告中,中通快遞表示,其目的在2022年市場份額達到25%。
不過,與同業相比,中通的短板也十分突出。
今年上半年,中通的單票收入為1.72元,同比下降10.1%;韻達的單票快遞業務為收入2.36元,同比下降28.48%;韻達快遞單票收入2.01元,同比下降36.19%;百世單票收入2.16元,同比下滑28.28%。由此可見,在“通達系”中,中通單票收入很低。
盡管市占率已經拿下行業榜首,但在營收方面,中通卻遠不敵另一位快遞巨頭——順豐快遞。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通快遞實現營收103.2億元,而順豐速運營收高達711.3億元。值得注重的是,韻達快遞和圓通快遞上半年營收,均在中通之上。
阿里怎么辦?

談及中通的未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阿里。
目前,快遞企業的業務都主要來自于電商平臺,尤其是阿里的電商,中通快遞也不例外。中通招股書顯示,2020年6月,中通快遞總包裹量中的90%以上都來自于電商平臺。
中通快遞在招股書里直言了這一狀況的風險,“仍將受有關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重大影響”。為了維持并促進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中通必須適應阿里生態系統中各參與者的需求及規定,例如采用菜鳥網絡發起的電子面單。而這些需求及規定,必定會增加中通的業務成本,同時還會削弱中通與終端客戶的聯系。
中通快遞還表示:“阿里巴巴亦已向,并可能會在未來,向我們的競爭對手投資”,“阿里巴巴或會出于商業原因,鼓勵其平臺上的商家,選擇若干其他投資對象,而非中通的服務”。以上兩種情況,對于中通來說都是極其不利的。
9月1日,圓通速遞曾發布公告稱,公司創始人和實際控制人喻會蛟及張小娟夫婦向阿里網絡轉讓12%的股權。交易完成后,喻會蛟和張小娟的總持股比例從53.65%,下降至41.65%,阿里持股則由10.5%上升到22.5%;9月21日,申通快遞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德殷投資及實控人與阿里巴巴簽署股權協議,阿里巴巴投資32.95億元,間接獲得申通快遞10.35%的股份。加上去年3月收購的14.65%股權,阿里巴巴累計間接持有申通快遞25%的股份。
如此看來,中通的擔心的確是事實。阿里在快遞行業的布局越來越大,中通對于其來說,或許只是其布局市場的一顆“棋子”,中通此次二次,也意欲擺脫對阿里系電商平臺依靠,打造自身生態圈。
如今快遞行業依舊火爆,市場需求只增不減,順豐和“三通一達”仍然是中通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和這些企業對標,無非是“價格戰”或者“服務戰”,方方面面都需要資金的支持。此次二次,融資90多億,等于給了中通充足的底氣,同時也打壓了順豐和“三通一達”的信心。
對于阿里的這一系列操作,有觀點認為,阿里很有可能要從以前快遞行業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親自“上場”了。中通與阿里的關系,也越發的若即若離。
目前,阿里共持有中通8.7%股份,僅低于賴梅松及ZtoLmsHoldingLimited持股。此前,中通于2021年5月與阿里及菜鳥網絡達成合作,阿里以13.8億美元(約合94億元人民幣)取得中通10%股權。
這意味著,中通快遞首日,阿里大賺61億元人民幣。
上一篇:淘寶刷流量收藏有什么好處會降權嗎
下一篇:淘寶刷流量軟件有什么用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