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德虎
即使是那些對電商曾經很具偏見的奢侈品品牌們,也終于調整了態度,面對正在成為消費主力軍的千禧一代,電商似乎成為了不容忽視的倚重。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品牌將目光投向電商市場,巨頭的交手也進一步升級,一場品牌資源的爭奪戰戰事正酣。
直觀表象,不妨回顧下不久前的618,各家都在登臺張榜亮成績。除了GMV依舊作為核心數據被關注之外,另一項,品牌商家的數量與成色,也作為了成績單中的重要指標被加粗標紅——
比如天貓直接甩出題有“品牌增長主場”的戰報;比如90%核心品牌在京東618上發布數百萬份新品。
購物節 關鍵詞的遷移是一個縮影,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也恰恰反映了平臺賦能品牌的變化——不再只是以往的“清庫存”,完成“賣貨”的職能,更是升級成為了幫助品牌連接消費者的重要渠道。

優質的品牌從來稀缺,顯然,激烈的競爭正催促著電商巨頭們不斷就“如何賦能品牌”這一問題給出更好的答案。
天貓無疑是這其間的一位先行者。
兩年前,天貓便推出了“天貓超級品牌日”的營銷IP。
彼時的想法是,通過7年時間的基礎積累,平臺已經自證了作為賣貨渠道的能力,而隨著用戶的進一步增長,天貓完全有能力借助平臺的勢能幫助品牌主打造一年一次的大事件,在營銷層面獲得整個媒體聲量上的關注度。關于“超級品牌日”的成功案例無需多言,根據今年4月份天貓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品牌商在“天貓超級品牌日”上的成交額平均占全年的10%。此外,參與“天貓超級品牌日”品牌商的場均成交增長高達70%,有的品牌商甚至實現數倍的成交增長。
京東交付的答卷同樣亮眼。
2021年4月,京東啟動了JOYIP的營銷策略,聯合諸如《變形金剛》、LineFriends等熱門IP產出原創內容,開發衍生品,一手IP匯集粉絲,一手品牌,幫助品牌挖掘社交力,從而實現聲量與銷量的高峰。

這背后的共識是,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對于產品與和服務的要求不再止于功能上的滿足,情感上的滿足、體驗的交付更加成為他們買單的理由。
早在2001年,美國聞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就曾在《未來的沖擊》中指出,服務經濟的下一步是走向體驗經濟,人們會創造越來越多的跟體驗有關的經濟活動,商家將靠提供體驗服務取勝。
這樣的變化同樣意味著平臺對于品牌的賦能不可止步于線上。
“快閃店”“體驗店”是一個可以輕易蹦出來的答案。
究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無數平臺及品牌都在不斷力證這一營銷手段的行之有效。“這些店鋪悄無聲息地忽然出現在人群中,又很快消失或者轉換形態,這給零售業帶來了新鮮和驚喜?!币蝗鏣rendwatching在2004年的一份報告中寫到的那樣。同年,川久保玲的快閃店直接帶動了品牌當年30%以上的銷售增長。
相較來說,國內的快閃店起步略晚,卻依舊風生水起。2021年,一位網友對喜茶的調侃,卻由餓了么X網易新聞落地成了一家叫“喪茶”的快閃店,一時間話題聲鵲起,風光無二。然而對于大多數品牌而言,快閃出來的聲量若不能在后期轉化成銷量,就是轉頭空。
一個不得不面對事實是,當“快閃店”越發成為了常規手段,面對“見過了世面”的消費者,品牌想要制造驚喜的難度也是指數級激增,一次快閃結束,社交媒體上的熱度一瞬而過,品牌只得在即時的熱鬧后馬不停蹄得著手下一次新快閃營銷,在沒有足夠多數據的支持下,無異于盲投,短期、散落的線下動作,交付給了消費者一個又一個“體驗孤島“。
更糟糕的一點是,大多數品牌的線下營銷活動,受制于商場自然客流的“成色”,品牌受群與商場客流的契合度越高,效果就越好,但很多時候,沒有了數據的支持,所謂契合指數就成了玄學,品牌活動辦成了商場活動,約等于看天吃飯。
此前,有電商平臺嘗試過的思路是:以自身平臺的基因,聯合IP和商家兩個B端,將更多商品賣給C端。
這一模式被稱為“IP聚合營銷”,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其核心驅動力都是粉絲對于IP的愛,被轉化到品牌的C端銷量。
但依舊很難說,這種增量對于參與的品牌而言是長期可持續的。
一方面,通過調皮值的漏斗,天貓Club將一群具有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的高凈值用戶篩選出來,與平臺上的高端品牌進行精準匹配;另一方面,一不斷擴增的用戶群,也勢必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高級品牌加入。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