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人人網憑一己之力,開創校園社交的紅火時代。十年后的今天,校園社交引發無數巨頭涌入其中,這其中就有京東的身影。繼去年推出大學生社交App“梨喔喔”之后,京東再次亮劍。
“梨渦”本來指人笑起來的時候臉上會有兩個好看的笑窩,現在則是變成了京東校園社交APP的新名字。根據Tech星球報道,“梨喔喔”已在近日正式更名為“梨渦”,在多個方面有了全新的功能。
也許有人還不了解“梨渦”APP,按照它自己的介紹,這是一款由京東數科集團面向在校大學生的專屬生活服務類APP,未升級前名為“梨喔喔”,在去年8月份推出,此番進行升級在原有社交功能基礎上,添加了校園本地生活服務。
到底會是怎么樣的升級,我們可以從APP中了解一切。
首先,在注冊形式上,梨渦和以前我們接觸到的校園社交相似,都是把用戶范圍圈定了在校園里面,但在注冊方面并非需要用戶一開始就實名認證學校等信息,而是需要輸入手機號和手機驗證碼,并且會與京東賬號同步注冊。換言之,不管你現在是否還是一個學生,都能進入到梨渦玩一圈。
其次,在UI設計方面,梨渦整體采用淡綠色基調,比較清爽,不帶任何累贅,或許是在貼合大學生用戶簡約風格的使用習慣。
再者,在具體玩法上,梨渦主要分為“你我”、“閑時”、“成長”“本地”四大塊。
其中用戶在注冊完成之后,自動進入的是“你我”板塊。和小紅書又或者是微博在去年推出的綠洲相似,這一塊主要是各種圖文并茂的分享信息,有人分享化妝干活,有人則是來一段生活感想,順帶著的還會出現一個學校地址的定位,總體上是分享學生生活各種姿態。另外一邊的“成長”則一個資訊類的入口,方便學生閱讀各種信息,更像是給該APP加入了一個閱讀功能。
當然,假如說上述兩個板塊只是校園社交的原有形態,那么后面要說的“閑時”和“本地”則是一種新奇的玩法。
以“閑時”為例,主打學生的兼職功能,學生在實名認證完成之后,便可參與梨渦發布的不同任務,可以賺取一定的生活費,這些任務主要分為測評、票選、調研等幾個方面。尤其好玩的是,假如用戶邀請好友來注冊,有會一定的獎勵金。看著大大的“5元現金獎勵”總是讓人想起了拼多多。
而另外一邊的“本地”功能,意圖非常明顯,正是主打校園本地服務生活。點擊該按鈕進去,就會看到里面包含餐飲、商超、娛樂等多個方面,學生可自行組團或者單獨購買都會有一定的折扣。以某家烤肉為例,學生用戶可享受8.5折的優惠。簡單理解,其實和美團、餓了么們主打的本地生活服務搬到了這里,只不過與外賣平臺的大而全不同,梨渦直接圈定的校園用戶。
綜上可見,有兼職功能和生活本地服務是梨渦很大的特色之一。這年頭校園社交層出不窮,但像梨渦這樣創新的還不多見。就功能來看,這何嘗不是京東布局本地生活服務的一次試水。
本地生活服務,這個表面上看起來不大性感的名詞,其實正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我們很常操作的點外賣,再到美食、酒店住宿、生鮮配送、機票車票購買、閃送等,無一都是它的構成因素,當下種種無不在方便我們的生活。
但伴隨著時間的推薦,本地生活服務江湖越發暗波涌動。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用戶需求不斷提高,另外一方面是技術不斷進步,在流量成本高昂的今天,各家都在醞釀各種大招磨刀霍霍向對手。
以阿里為例,今年3月8日之時,就把支付寶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不僅主logo顏色變了,還在多個方面也進行了全方位升級。
而一旁的美團也是動作良多,無論是布局充電寶還是28分鐘內配送華為P40,都表明了這個本地生活服務巨頭都已經在擴寬它的邊界,未來在更多領域里都將看到它的身影。
可見在當下2020年,本地生活服務商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細水長流,而是會覆蓋到更多領域像汪洋大海,概括起來是向大而全去發展。
京東也一早在布局自己的本地生活服務。早在2020年之時,京東就已經推出了O2O生活服務平臺京東到家,超市到家,外賣到家,品質生活、閃送等多個業務,目前已經覆蓋到了北上廣深等地的600多個縣市。
回到京東此番動作來看,此次從校園社交本地生活服務做起,這更像是打開一個細分領域,類似拼多多從五環外市場開始崛起的邏輯相似。首先是確定一定的用戶畫像和具體的市場,避開了與群雄們發生正面交鋒,由此可以在一塊少人布局之地高速成長,爾后在羽翼豐滿的情況下,再向其他領域發起沖擊。
說到底,正是圈定了具體的目標用戶,從小領域開始再向外慢慢擴散自己的領土。究竟應用場景在校園范圍內,學生往往都有一定的消費需求,如此下來就有了一個強有力的流量入口, 關鍵在于如何把用戶進行留存。
一個明顯的信號,在本地生活服務市場,也許未來巨頭們的打法一邊會走向大而全,一邊也會向細分領域進攻。
而這放到社交江湖上去看,這似乎也是校園社交的一次創新與破局。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是蘇軾形容周瑜壯年的春風自得,這放到校園社交身上,同樣適用。

很早的校園社交,可以看到扎克伯格面向哈佛校園創立了Facebook,僅用了短短10個月的時間,用戶量就突破了100萬。隨后這把風吹到了國內,2005年之時,王興和王慧文、賴斌強聯合創辦了面向校園學生的“校內網”,由于主打實名認證等玩法,校內網很快紅火起來。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校內網很終被千橡集團收購,這其實就是人人網的前身。
人人網有多火,相信眾多80后90后都有一定的印象。從它開始帶起了一陣校園社交風尚,無數巨頭都曾入局其中,企圖分一杯羹,再到用戶角度來看,只要輸入自己的校園名稱,就能找到自己的校友,活躍度非常之高,另外在資本層面,人人網也曾赴美,一片鮮花掌聲之中,市值一度達到80億美元,可以說風頭一時無兩。
可惜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校園社交逐漸熄火了,連帶著也鮮少有人提及人人網的名字。即便是到了現在,也暫時還沒有人能復制人人網當年的榮光。
深究其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很明顯的便是流量難以變現的問題,平臺們難以實現一個有力的循環。盡管一開始就是活躍在校園當中,有穩定的用戶群體,但學生的需求還是在于社交,要如何把流量變現,并非易事。
所以,當梨渦有校園本地生活服務之時,更像是擊中了一個痛點。比如和商家進行合作,不僅是為自己增強了用戶粘性,也是面向商家提供了流量入口,為自己尋找到一個增收的渠道。
另外一方面,在校大學生本身就有巨大的社交需求,比如希望在同一個校園里,進行交友、學習指導、社團、考研、考證、求職等方面的交流。尤其是在兼職方面,不少學生都曾進行過兼職。因此梨渦有兼職這一功能,也剛好是補足了校園用戶的需求。
總結起來,在社交本身基礎上,有本地生活服務以及兼職等功能,進而便可形成一個校園社交的良性生態。對比以往很多校園社交平臺還在社交方面下功夫,梨渦這次則是有了新思路,這表明校園社交依舊可以有新玩法。
這無不是在告訴我們,互聯網高速發展行業的越發沒有邊界,不同領域之間也可以進行高度融合,也許就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了!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