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唯品會的問題是雖然一直在盈利,但是增速卻在放緩,同時又拿不出新的東西證實本身的盈利能力可以維持下去。在過去幾季,他們面臨著行業性遍及存在的問題——新用戶增速放緩,這導致了收入、凈利潤和訂單量增速下降。
6月30日,德意志銀行將唯品會的評級由“買入”下調至“持有”,同時將目標價從$15.5下調至$12.6。當天,唯品會股價隨即暴跌8.5%,隨后的一周股價進一步下跌4.74%。
本年以來,阿里巴巴和京東的股價連創新高。阿里巴巴連續N季盈利,京東連續N季虧損,本年1季度才實現真正盈利。為什么連續賺錢的和連續賠錢的股價都在漲,唯獨連續18個季度盈利的唯品會不被人看好?
7月11日唯品會和京東聯合發布抵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直指天貓利用其市場壟斷地位,以各種方式要求商家簽署所謂的“獨家”合作,并從京東和唯品會等平臺退出,不然將會受到削減活動資源、搜索降權、屏蔽等處罰。
已經面臨業績增長壓力的唯品會,接下來將面臨越來越激勵的競爭。阿里要掩護本身服飾品類的傳統壟斷優勢,而京東希望突破服飾,提升本身的盈利能力。而以服裝箱包為主的唯品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挑戰,股價何去何從?
“解讀中概股”第一期,為你深度解讀唯品會的困境與挑戰。
投行從看好到不雅觀望
在過去的一年阿里巴巴股價上漲79.46%,京東股價也大漲90.61%,而唯品會股價卻下跌了18.70%。
▲DonG按照公司股價整理
德銀看到6月行業廣泛的促銷后,認為這會對唯品會造成競爭壓力,并擔憂其未來的增長(Theanalysthas"competitivepressureandgrowthconcerns"withJuneseeingindustry-widediscounting)。
德意志銀行的擔憂可能是當大量電商都開展類似618、雙11這樣的促銷時,消費者會更愿意在促銷季去對應的平臺購物,這一定影響到唯品會這樣的特賣電商。
我們整理了比來幾年各大電商促銷期間的GMV(或訂單量)對其全年GMV占比,并不雅觀察其趨勢,以驗證這一不雅觀點的合理性。
先來看阿里雙11的數據。雙11作為國內影響力很大的電商促銷節日,數據也很完整。可以看出雙11貢獻的GMV占比從2021年的0.78%上升到去年的3.2%。
▲DonG按照公司財報和公開資料整理
再來看蘇寧和京東。
▲DonG按照公司財報和公開資料整理
▲DonG按照公司財報和公開資料整理
這兩家公司并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但由于促銷季的交易額/訂單增速高于全年GMV增速,所以可以得出一樣的結論——促銷季的GMV占比越來越高。
我們認為,從外貌來看,德意志銀行的擔憂是正確的。特賣指的是特定的時間段里,以優惠的價格出售指定的商品。當整個行業都在每年特定的時間段,以優惠的價格出售商品時,特賣電商的優勢似乎的確會受到沖擊。
但是德銀可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唯品會主要經營的品類是女式服裝和化妝品,這并非京東和蘇寧的強項。優選可以對唯品會造成沖擊的是天貓的雙11。此外,唯品會并非置身于促銷節之外,他們也有屬于本身的促銷節日——419全球特賣狂歡節。假如搞促銷可以奪走別人的客戶,那么當行業里所有的玩家都有本身的促銷節日時,對相互的影響將在必然程度上彼此抵消。
真正的問題不是行業性促銷
實際上唯品會股價曾經在2020年4月一度達到$30的高點,以來股價漲幅超過30倍,隨后就開始漫長的下跌過程。截止到本年7月7日,其收盤價為$10.05,僅為很峰值的三分之一。
▲唯品會官網資料
本年以來,阿里巴巴和京東的股價連創新高。阿里巴巴連續N季盈利;京東連續N季虧損,本年1季度才實現盈利。為什么連續賺錢的和連續賠錢的股價都在漲,唯獨連續18季盈利的唯品會不被人看好?

股價反應的是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當預期改變的時候,股價就會改變。阿里巴巴在上個月的投資者大會后,一躍成為亞洲市值很大的公司。
當德銀下調唯品會評級的時候,他們卻上調了對阿里的目標價27%至$201。他們認為阿里巴巴核心電商業務的增長潛力來自于對數據利用的不停改進、公司長期變現的機會廣闊、用戶參與度持續增長。阿里在投資者大會中頒布頒發2021財年的營收增速有望達到45%-49%,高于市場預計的35%,顯然包孕德銀在內的多數機構和投資者認可了阿里的邏輯,鞭策阿里巴巴股價提升。
文章地址:http://www.meyanliao.com/article/online/10521.html